从小到大在城隍庙旁的梧桐路上生活。
石库门,弹硌路,长长弄堂,小小店堂,日脚过得清贫,回想起来倒还有一份温馨。
冬日里大家蜗居家中,小路是清静得很,夏夜,特别闹猛,大人小孩全都出来乘风凉了。
黄竹椅、小板凳、小方桌,挤得弄堂更为逼仄。婆婆妈妈们摇着蒲扇,张家长,李家短,聊着有盐没盐的事儿,孩子们不晓得热,东窜窜,西奔奔,猢狲屁股坐不牢。路灯下,自然是老头子、年青人的牌摊棋桌天下,“大怪路子”、“四国大战”杀得昏天暗地。
弄堂口的电话间总是有人排队打电话,王家姆妈这辰光是大忙人,不时走进走出传呼电话,公开叫嚷现在看来是绝对私密的信息——“阿四头,侬女朋友叫侬明朝七点半老地方碰头,不要回电话了”、“3号楼上好婆,侬囡囡打电话来,讲伊跟老公勿捂心了,叫侬快点过去”、“莉莉,284643又来电话了,回伐?…不回,拿3分洋钿”……而后,这些信息又成为乘风凉人嚼舌头的话题。
偶尔,也有小摩擦,毛头不小心踢翻了林家的粥锅,小明撕坏了娟娟的小人书,大人都很大度,笑着安慰,多少年的老邻居了,哪能为鸡毛蒜皮的事红面孔呢。
前天读到《新民晚报》上的“2014豫园老上海弄里风情夜市”报道后,当晚与夫人就去了城隍庙,看到乘风凉的情景,就想起了这些旧事。
小辰光,三天两头在城隍庙里白相,但夜里是不敢去乘风凉的,里厢黑灯瞎火,想到庙里全是黑脸的神,尤其是偏殿的白和尚鬼、黑和尚鬼,汗毛会一根根竖起来。
现在,入夜,城隍庙中就灯火阑珊了。不是想去轧闹猛,倒真想去看看它所展示的昔日弄里风情和乘乘风凉,那可是我们最稔熟的一片土地。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字和下面的照片。

(纳凉广场)


(蝈蝈篓,上海人称蝈蝈为“叫哥哥”)

(叫哥哥正振翅鸣唱,夏天听到,反而有种清静感)

(听糯软的苏州评弹,是上海人的一种喜好)


(雕塑虽假,却也有观战者)

(嘀笃板说唱的小贩)

(把西瓜放在井里“冰镇”,不是每家都能享用的哦)

(一曲《赛马》把大家带到了辽阔的草原)


(听得如痴如醉)



(来自安徽的新上海人唱起了黄梅戏)




(老外也喜欢上海屋檐下)

(爷孙同乐)

(看不完的上海风情,听不尽的上海故事)

(乘凉城隍庙,旧事历历在。魂牵黄浦江,情系上海滩)
十分感谢博乐和编辑将拙作推上《新浪博客》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