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路桥艺术风格浅识
武宁路桥在未进行景观改造前,与苏州河上大部分解放后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桥造型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它处于市区西北交通主干道上,宽度大些而已。

(未改造前的武宁路桥,来于网络,谢谢作者)
经过2008-2009年的景观改造,它显得雄伟壮观,颇具中西方古典美韵。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好评。
在浏览拍摄的照片时,对它的艺术风格有以下三个粗浅的认识——
A 造型基调采用西方手法
据建设方介绍,该桥景观改造设计时的灵感,来源于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确实,在造型上,它与亚历山大三世桥十分相像,主要是桥两端四座高大的方形桥塔。

(武宁路桥)

(亚历山大三世桥,摄于2011年11月)
亚历山大三世桥建成于1900年,四座桥塔用罗马柱装饰,柱间墙上雕有西式花纹,武宁路桥桥塔也是用罗马柱装饰,柱间墙上也雕有花纹,只是前者罗马柱是“复合式”的,后者是“科林斯式”的。

(摄于2011年11月)
写到这里,想到网上有记者报道,景观改造工程建设方负责人介绍称,武宁路桥的罗马柱为“爱奥尼式”,当时看到颇为愕然,你说柱上齿槽数量和柱高与直径之比一时难以测定,那柱头上的装饰可是一目了然的呀。

大型钢筋混凝土桥梁本是由西方创设,只是在中国普及了,人们不太会想到它是西式的了,就像现在人们穿的长裤衬衣,谁会说我穿西式服装了。在主桥造型上,景观改造工程不能改变原桥的箱梁结构,不能像亚历山大三世桥那样呈拱形,但它用月牙边进行了修饰,以活跃的波浪型替代了呆板的直线型。在桥的灯具造型上,它也借鉴了亚历山大三世桥。
所以,从桥塔、桥身、灯具的造型上看,我认为它的主基调是西式的。
B 主题雕塑突出中国文化
亚历山大三世桥是俄罗斯为亲善俄法关系捐赠给法国的礼物,其四座桥塔顶上的镀金青铜雕塑是飞马和骑士,分别代表国家支柱的科学、艺术、工业和商业。
武宁路桥桥塔顶上的雕塑是母亲和孩子,突出的是家庭,分别代表孕育、萌生、成长和希望。中华民族的家庭观念一直比西方浓厚,小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亲情促和谐,和谐造稳定。就以“希望”来说,中国人往往把它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西方人大多只相信自己。这篇博文不作两者利弊的判断,只是想说明这组雕塑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
另外,我想,选用这组雕塑也体现出作为母亲河的苏州河的柔情与胸怀。
雕塑很美,可惜没有好的拍摄角度。

(孕育。右岸桥头东侧)

(萌生。左岸桥头东侧)

(成长。左岸桥头西侧)

(希望。右岸桥头西侧)


C 细部装饰强调传统元素
武宁路桥造型是西式的,但在细部的装饰上,却充分采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
如桥上路灯,灯座灯柱西式的,灯盏是中国常用的果形(见下图1),灯座上还分别有中国十二生肖的铜质浮雕(漏拍了)。
花瓶式栏杆是西方的特产,但在花瓶的纹饰上用上了中国象征吉祥的莲花荷叶(见下图2)。
桥侧端柱,上置西式铜质大花盆,端柱上雕的是中国象征子孙满堂的石榴和缠枝葡萄纹(见下图3)。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墩上置放着宝瓶,瓶身有象征高洁的兰花,瓶口卧着欲跳龙门的鲤鱼(见下图4)。
引桥端的铭牌,造型是西式的,其上镌刻的是中国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见下图5)。
四座桥塔的塔基十分漂亮,上有枝繁叶茂的卷草纹饰边,中间铭牌雕有中国国花牡丹,下有象征吉祥富贵的“凤穿牡丹”(见下图6)。

一座西式桥梁,立有体现中国文化理念的主题雕塑,构件上雕饰中国传统的文化图案,而且中西文化糅合得较为协调,应该说还是较少见到的。从这个角度说,武宁路桥景观改造是成功的。
当然,有些细节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如桥体两侧中央的铭牌,大概是囿于苏州河桥梁通用的规定,只是简单的绿底白字。
桥梁中央的装饰对整体美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看看亚历山大三世桥,你一定会感到,少了桥中央的装饰,就会失去一份光彩。武宁路桥景观改造设计忽略了这点睛之处,留下遗憾。


(摄于2011年11月)
说到“艺术”二字,倒还想把右岸东侧的“家乐福”介绍给读者。
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对身旁武宁路桥改造成类似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的模样,当然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在商场的外墙上彩绘了巴黎的街景。
彩绘具有相当的艺术性,人们置身其间,真有种徜徉在巴黎街头的感觉。

(左岸拍右岸桥侧的家乐福)

(桥上拍家乐福)





呵呵,东西方的文明和浪漫撞在一块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