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古老的街,有名有姓存在了六七百年。
元代,是条南通之衢,驶过地方官员进大都的车马;
明初,是条辇道,临幸皇帝南出的御驾;
明代中叶起,逐渐成为商业大街……
它,就是北京的前门大街。

(前门箭楼,我们小时候最多见到的北京建筑,“大前门”烟盒印着呢。前门大街就从这儿向南延伸)

(原正阳门东车站,现中国铁道博物馆)

(正阳桥牌楼)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一条崭新的前门大街重生了。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说好的,说糟的,十分热闹。
或许咱是外地人,没有真正见过老北京的纯真味儿;
或许咱是外行人,不知道北京元素如何表达才算好。
只冲着与21年前拥挤杂乱的前门大街相比,
我就愿给SOHO中国的潘石屹投上赞同票。





商业大街不是商业建筑博物馆,非得符合旧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只要有城市的记忆,有历史留下的文化遗迹,有唤起生活细节的物件,就不是离经叛道,只是表达程度的深浅而已。
那鸟笼和拨浪鼓路灯,那冰糖葫芦的叫卖声,那铛铛车缓缓前行……
那胡同的廊架,那民国时期下铺面上住房的建筑,那早期模仿西洋建筑的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山花……
在我眼中,就是老北京的味道。






别诟病街上有哈根达斯、优衣库、飒拉、星巴克等外国品牌企业,这里也有着大批的北京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张一元茶庄、六必居酱菜、红星二锅头、稻香村糕点……
不见了捏着团扇缀着丝绢的老鸨,不见了吆五喝六坦胸露乳的膀爷,这是时代的进步。
如同每年拉回一车大白菜过冬的日子过去了,回味是可以的,留恋是没有必要的。
文化需要传承,城市需要发展。这么一个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多元并生的商业大街,是外地人、外国人认识北京的舞台。

(全聚德烤鸭店)

(新平衡运动鞋店)

(张一元茶庄)

(中国集邮公司)

(隆庆祥绸布庄)

(周大福金店)

(星巴克咖啡馆)

(稻香村糕点店)
没完全走完前门大街,赞许之余也有些许遗憾。
作为想体现和让游人体验北京历史文化的商业街,少了让手艺人一展身手的空间,没见到北京的捏面人、剪纸、鼻烟壶内雕、京剧脸谱描绘等传统的摊位。
这点,可以学学上海老城隍庙,在街面集中一些手艺人的摊位(车),传统文化气息和人气两旺。
更何况,上海的大多不是上海的手工艺,而北京的是自己的品牌哦。




文字与照片有点不协调。
照片是真实的,只是手持拍摄,噪点太多。
文字是胡诌的,只是信口开河,想啥说啥。
说错了,别见怪,毕竟是个外地人、外行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