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中国佛教石雕经典之作
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麓,有一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型石窟,那就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云冈石窟是一个王朝的作品,即北魏,约从453年到524年,而莫高窟、龙门石窟的作品则断断续续延续了几个朝代几个世纪。
二、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从早中晚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印度佛教艺术被中国人世俗化、民族化的渐进过程,它们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经典,对莫高窟、龙门石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或许还有更多甚至更主要的特点,但从我的认知和角度看,这两点较为突出。
我们是从第5窟开始参观的,据说前四窟以佛塔为主,被称为“塔洞”。

(第5、6窟前的石佛寺,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后世修葺。)
第5窟与第6窟为双窟,窟外架设五间四层楼阁,现存的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的。

(由东往西拍,右边为第5窟,往西为第6窟)
第5窟(大佛洞)北壁雕有一大佛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
第6窟(释迦佛洞)为中心柱窟,塔柱高15米,分上下层,上层四面各镌刻一立佛二菩萨,下层四面开龕坐佛,在佛像两侧及窟壁上共雕有33幅描写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故事浮雕。此窟为“云冈第一伟观”,在世界雕刻艺术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第6窟)

(由西往东拍,左边为第7窟,中间第6窟,右边第5窟)
第5、6窟系中期开凿,已明显具有汉族色彩,雕饰富丽,技法精练。
遗憾的是,窟内禁止拍摄,没有留下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禁止拍摄时,国内任游人乱拍乱涂乱刻,如今,数码技术飞速发展,国外博物馆已允许不闪光拍摄,国内却禁止一切拍摄,就连上海蜚声中外的“中华宫”也如此规定,真有特色。
第7、8窟也是双窟,当时窟内只有我一个人,见一束阳光正照进窟内,便违规了。

(右为第7窟,左为第8窟)

(第7窟局部,中间为交脚弥勒)
第9-13窟也是中期作品,目前正在进行保护性窟檐建设。这五个洞内石雕曾在清朝包泥彩绘,显得富丽堂皇,所以称为“五华洞”。工程完工后,参观者将不能在人行道上直接看到洞内石刻,因此站在石凳上拍了几张自然光下的作品。



(保护工程竣工效果图)

(五华洞修复工地)

(五华洞往西的石窟)
第15窟里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16-20窟,是云冈石窟中的早期作品,由北魏高僧昙曜应文成帝之请主持开凿,称为“昙曜五窟”,窟内石刻充满着淳厚纯朴的南亚佛教情调,但也微量融入中国的元素。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价为“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其中,第16-18窟主佛分别为释迦立像、三世佛坐像、释迦立像。第19窟中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第二高石刻。这四个窟都拉着警戒线,只能远距离把佛像头部拍了下来。

(第16窟)

(第17窟)

(第18窟)

(第19窟)

(第19窟耳洞)
第20窟(白佛爷洞)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成为一座露天石像。佛像高髻宽额,长耳明目,身躯健硕,神情淡定,手结禅定印,身披袒右袈裟,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是我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

作家冰心到云冈石窟后,写道“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连大文豪都如是说,何况我辈,更难以用文字表述如此瑰丽的艺术宝藏了。好在有这么个露天大佛,请读者自由欣赏吧。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河南洛阳,云冈皇家造像工程宣告结束,这里便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白佛爷洞之西的二十多窟,都是迁都后的晚期作品。

其中第39窟(塔窑洞)值得一看,窟中央为五级方塔,塔高5米,每层四面开龕,龕间有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可见密檐、瓦垅,檐下有斗拱,该塔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该窟是晚期洞窟中最大的。


(呵呵,坐龕成佛了)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有大小佛像五万一千余尊,它不仅是中国的三大石窟,还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北魏,游牧民族鲜卑人统治的王国,如今鲜卑族已不复存在,然而,他们把历史刻在了窟洞里,让人们在能说话的石头面前,聆听古老悠远的故事,回味五世纪的生活和艺术,思索华夏大地沧桑之道……
十分感谢博乐孙鹏老师推荐本博上《草根名博》“衣食住行”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