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岁的敦煌古城
25岁,敦煌古城,虽然年轻,但也算打扮得富有沧桑感。
作为南方人,走进这充满西北古代风情的地方,无异于走入异
域旧时,所见之物,自然而然地,或会想起旧的故事,或会引
申出新的故事,幽古之情诱发丝丝灵感……
——题记
距敦煌市西北25公里的戈壁滩上,有座城,名为“敦煌古城”,媒体书籍这么写,宣传言谈这么说。我无法颠覆这个称呼,只能在名称前冠上“25岁”的定语。
25年前,1987年,中日合资拍摄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就在这片戈壁滩上建起了这座城。其实,真正的敦煌古城离这儿很远,遗址上还保存着残壁颓垣。确切地说,这里应称作“‘敦煌古城’影视基地”,城内建筑仿唐宋时期风格,那时敦煌名为“沙洲”,因此也可称为“仿沙洲古城”。

(东城楼)
在《攀爬鸣沙山》博文中曾谈到过鸣沙山,其实鸣沙山大着呢,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约有800平方公里。敦煌古城就建在鸣沙山西部的北麓。
站在城楼、城墙或高处,可以清晰看到起伏的鸣沙山。



敦煌是唐宋时期的西北重镇,丝绸之路咽喉之地,被誉为“华戎所交的大都会”,不同地域的商品货物在这里交易散发,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东方与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敦煌》影片制作人在建造时,努力追求重现当时的繁华。茶肆烟馆风月楼,酒家米店豆腐坊,赌场钱庄兵器铺,各色民居连庙堂,各类铺面大多贴有对联,虽是现代人之作,倒不乏玩味,随手拈来两联——
饱三餐饭就是好 得一帆风便可收
(饭店)
莫道上当不上当
且把死钱当活钱
(当铺)










明知古城系现代仿建,但作为南方人,走进这充满西北古代风情的地方,无异于走入异域旧时,所见之物,自然而然地,或会想起旧的故事,或会引申出新的故事,幽古之情诱发丝丝灵感……

说到故事,倒想说件未经证实的古城故事。敦煌古城由日方出资建造,日本人本想拍完最后一组“火烧敦煌”镜头时,把古城彻底烧毁,作为绝版的敦煌电影。中方哪肯呢,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烧毁时需支付环保费用;二是所有烧毁垃圾运回日本;三是恢复建造前的原貌。日本人傻眼了,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已不是三四十年代的事了,只得俯首听命。火烧敦煌,拍了,只烧了一座城门。
古城保留了,成了拍摄西部影视作品的基地,《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中国剧和《海神》、《善德女王》等韩剧共二十多部(一说八十多部)中外影视作品,曾借助古城,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古城西边,也有一座城楼,楼匾书“襟带西域”,该是关楼了。出得楼下关门,就是飞沙走石的戈壁了。



(西城楼城门)

25岁,敦煌古城,虽然年轻,但也算打扮得富有沧桑感。
我们不考古,只是领略风情而已。
古代和现代就隔着一道城门,时光隧道有时是很短的……

十分感谢博乐孙鹏老师推荐拙作上《草根名博》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