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天星湖,就是天星洞景点了。
天星洞并非藏有“天星”,只是用了已成熟的天星桥地名罢了。云贵桂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地区,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天星洞就是一个大溶洞,据说,最大的洞里有近两万平方米。
无奈那天天星洞“内部整修,暂不开放”。好在曾经到过许多地方的溶洞,基本上大同小异,也就没有多大的遗憾了。
天星桥景区的游玩,就是沿着白水河的支流三岔河的两岸在峡谷中一路南下。
四月末处于旱季的尾端,贵州省当时又遇大半年干旱之中,按常理,峡谷中的水应该是很小很小的,好在,一是作为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在河道的部分地段筑了堤坝,有节制地蓄水放水,调节水量;二,这里是喀斯特地貌区域,地下有许多暗河,不时从地下冒出水来,所以,在布满石块的河床是总有那么一股清泉流淌着,时而潺潺,时而哗哗,让人发出“石从水生、水从石生”之感叹。

(调节水流量的湖)








峡谷中的水跳跃着前行,流过树丛,穿过石缝,有时汇入平静的小池,有时跌进深幽的石潭。我们也随着溪水欢快流动着,间或为“清泉石上流”而痴迷,间或为“水从碧玉浮”而赞叹,间或为“珠帘垂紫壁”而陶醉,真是一对“老小孩”啊。








为方便游客游走于峡谷两岸,也方便游客从高处观景,更为景区增添险峻秀色,设计者在峡谷的两峰间架起了两座“天桥”。天桥就地取材,与山石浑然一体,犹如天成地作。
站在桥上,仰望山峰,林木参天,俯瞰谷底,怪石嶙峋。只是少了蓝天白云,没有撷云触天的感觉,少了大流飞瀑,难见蛟龙穿虹之景色。
这中篇先放第一座天桥的照片。


(游客行走在天桥上)

(天桥上的游客)





景观设计者把这一带称为“水上石林区”,其实大可不必傍云南“石林”之名。虽同属喀斯特地貌,但两者形态不同,成因不同,特色也不同。河床上的石块基本上不是“石芽”,哪能成“林”呢?戏说之,称为“水浮石滩”更为贴切些,既可理解山水浮在石上,也可理解为水使山石漂浮。瞎说一气而已,名称不重要,关键在景色的美与否。
“水上石林区”还有美丽的景色,留待下篇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