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一座小岛,两平方公里不到,却有着丰富的历史、厚实的人文、美丽的风光。
昨天的博文介绍了日光岩,本篇谈谈岛上的建筑。
有人称鼓浪屿是“万国建筑博览”,虽有些夸张,但不算太离谱,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确有不少国家在此大兴土木。
1840年鸦片战争,世界列强的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作为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厦门,自然被列强霸占,离厦门一江之隔的鼓浪屿成为他们的海上天堂,先后有十五个国家在岛上建立领事馆。政客、商人、神甫、掮客趋之若鹜,洋行、别墅、商用、民居各类建筑拔地而起,据统计,曾有一千两百多座。中式、欧式、日式、伊斯兰式的,古典、近代、现代的,风格样式几乎盖全。
可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自生自灭”成了对洋建筑不成文的原则,许多优秀建筑墙圮垣颓、柱倾梁塌……
记得八十年代初去时,新老建筑之比远比现在低,难怪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鼓浪屿官员说:“早五年十年申遗就好了”。
十七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大部分欧式建筑就不再是纯粹固定于某种风格了,到了十九世纪,更是风行折中主义、近代派建筑,一幢建筑上出现希腊、古罗马、哥特、巴洛克等古典样式和新的各种主义风格已成时尚,哪里适合就用哪式。上海外滩老建筑如此,鼓浪屿老建筑也是如此。当然,比起上海,无论规模、体量、样式、知名度,鼓浪屿只是“小巫”。

(以哥特式为主的教堂)

(以罗马式为主的“协和礼拜堂”)

(兼有中式的西洋楼房“林氏府”)


(中国园林式的“菽庄花园”,另篇单独介绍)
这次去鼓浪屿,行前并未对其建筑有很大的兴趣,行程中也只是粗略览之。如第一张教堂未跑到门前拍,连名字也不知,又如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只是拍了两张远照和一张近照,因闭馆时间到了,匆匆离去,现在写博文时,倒觉得有些遗憾。八卦楼很能代表鼓浪屿建筑糅合各种风格的特点,红色的圆顶是伊斯兰式的,几十根立柱是古希腊式的,整体四方建筑具有近代风格,而其内部十字形走道和中空又是复古布局,圆顶平台呈八边形如八卦,又有中国元素。

(八卦楼正门)

(厦门-鼓浪屿渡船上拍到的八卦楼)

(日光岩上拍到的八卦楼)

(八卦楼现为“风琴博物馆”,这架1909年产于英国的管风琴,高6米,由1350根音管组成,是上世纪初世界管风琴制造的巅峰之作)

(从二楼中空栏杆俯拍的英国管风琴)
也许是岛屿礁石高低不平,也许是地皮紧俏见缝插针,鼓浪屿房屋密度大、上下错落,道路窄、弯弯曲曲,走在小巷中,冷不丁一座西洋门楼矗立在你的面前。


(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门楼)

上岛游玩的人每天有近两万,但大部分在景点和龙头路商业街,弯曲蜿蜒的小巷显得十分静谧。
稀疏的雨点打在伞上,那声响;皮鞋踩在弹硌路上,那感觉;橙红的炮仗花掖着绿叶钻出白色的栅栏,那色彩;小巷深处树枝上那对呢喃着情话的鸟儿,那情景……触动了尘封已久的记忆,“那”,是宁静,已有多少年没享用了,不料想,在鼓浪屿老建筑的缝隙中悄然而至……







在岛上,还拍了些建筑,不知其根袛,也一并放上吧。行前知道有个“海天堂构”,是新修葺的老建筑,路上没看到标识,也就放弃了。




(音乐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