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句世界通用的成语,它形象地揭示了古罗马在世界的中心地位。
罗马,这座“万城之城”,是意大利也是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它承继希腊风,开创罗马风,掀起文艺复兴浪潮。它播散文明的种子,在欧洲大地结出灿烂的成果。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仅耳闻,而且可以亲眼目睹古罗马的辉煌。
在古罗马广场,风化的浮雕述说着一步一步历史的进程,倾圮的残垣低吟着一代一代奢华的生活,缺角的穹顶回荡着一曲一曲时代的颂歌,雨蚀的石柱记录着一页一页古国的文明……
在广场的帝国大道,我看到了四世纪初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击败暴君马克森提而建的凯旋门,这座古老而高大的凯旋门有着多项凯旋门之最,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小凯旋门就仿建于它。


在帝国大道,使人最兴奋不已的是,看到了“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世界八大奇迹”的古罗马科洛赛竞技场。它巍峨壮观,虽倒塌一角,但仍不减当年的英姿。它是罗马帝国的象征,是古罗马建筑最卓越的代表。

想起当年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建成时的喜悦,不禁有些汗颜。罗马人在公元前80年就建造了这座集斗兽、竞技、赛马、文艺表演的椭圆形场地,长轴188米,短轴156米,四层看台,高达57米,可容观众八万人以上,而且场地设计科学合理,底层80个拱门可在短时间内疏散观众。
古罗马建筑承继古希腊建筑形式,并予以丰富,其表现之一,即是将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形式扩展到公共建筑,除了竞技场,还有公共浴场、城市水道呢。

竞技场充分表达了古罗马建筑之美。我们以它的柱式为例。竞技场80个拱门和二、三层拱窗旁都有立柱,但三层柱子的形式是不同的。底层为陶立克式,雄健有力;二层为爱奥尼式,苗条秀美;三层为科林斯式,纤巧修长,统一又有变化(三种柱式的差异,有兴趣的话,请见附录)。建筑采用拱券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的牢固度,也增添了建筑的外表美,无论白天黑夜,光线穿过拱洞,都呈现出明暗、凹凸、曲直、重轻、刚柔的美感。



在帝国大道,还有不少罗马古都的建筑遗迹,时间仓促,走马观花,留下一些影像。






去古罗马竞技场车上,在罗马城中,也陆续拍到了一些古罗马建筑遗迹,不知其名姓,一并放在博文中,以丰富罗马这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的内容。






(看到这群坐着轮椅到古罗马广场来参观的学生,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
附录:
读懂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是欣赏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希腊柱式有三种:陶立克式,柱高是直径的6-7倍,柱身有20个尖齿槽;爱奥尼式,柱高是直径的8-9倍,柱身有24个平齿槽;科林斯式,柱高是直径的9倍以上,柱身有齿槽。
古罗马柱式丰富了古希腊的,共有五种,上述三种有些变化,如陶立克式添加了圆环形的柱基;爱奥尼式的卷涡有所变化等,另又增加了两种:塔司干式(去掉陶立克式的齿槽)和组合式(将科林斯式的上部改为爱奥尼式卷涡)。
对西方古典建筑,本人只是个初级观赏者,就记住这些数据化的概念,仅供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