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四个普通的字,连在一起,“上海外滩”,是一幅美妙绝伦的长画卷,是一首天籁音质的交响曲,是一场万国建筑的博览会。
那天 那晚
我和夫人 在外滩
细细地观摩画卷中的细节
静静地聆听乐曲中的音符
轻轻地抚摸建筑上的斑驳
我们的心在时光隧道中来回交汇


今天起,将在《上海外滩老建筑》中,一一介绍延安东路到苏州河畔的西方古典式近代建筑。
介绍前,先作两点说明:
一、上海外滩的建筑大都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建筑处于古典式“谢幕”时期,外滩建筑的风格也就呈现五花八门,很少有一两座体现纯正的某种风格,一座建筑中几种风格并存,兼收并蓄。所以在介绍中,常见几种风格的字眼。
二、本人对西方古典式建筑没有研究,只是十几年从事房地产开发研究,听到过一些知识,略知一二,文中的介绍,主要依据建筑物挂着的铭牌内容,因铭牌不全,介绍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1884年,法国人在外滩树了一根长长的木杆,杆梢上绑着简单的仪器,外滩第一个气象信号台诞生了。1907年,木杆成为建筑,就是现在的天文台。它高50米,圆柱塔高36.8米,下为两层平房,办公用。建筑呈现简化的法国18世纪中后期的洛可可(Rococo)风格。1993年,为配合外滩综合改造工程,建筑整体向东移动了22.4米。






(在天文台黄浦江边看浦东)

1913年建,1916年建成。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朝中山东一路,南向延安东路,东面和南面的立面几乎相同。纵向三段式。1-2层和5-7层采用古希腊爱奥尼(Ionic)式双柱廊。建筑整体上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系大而深的圆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





(看对江浦东的现代建筑物)

1910年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效法美国古典主义。纵向三段式,中部六根立柱,系罗马爱奥尼式。顶部南北两座塔亭,具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底部外立面均有浮雕。









1916年建,1918年建成。六层,上海最早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之一。属于折中主义风格。纵向三段式。局部巴洛克风格明显,如:双柱亭式的顶层塔楼、入口处半圆形檐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