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史写作:要历史 而不要历史化

(2009-07-04 10:38:16)
标签:

历史

企业史

写作

黑天鹅

塔勒布

财经

分类: 财经时评

企业史写作:要历史 而不要历史化

 

刘思坤/

 

http://book.ce.cn/ssjj/200804/16/W020080416403070642614.jpg而不要历史化" TITLE="企业史写作:要历史 而不要历史化" />

 

20多年前,当年轻的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翻开电台记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写作的《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时,他感到一股嗖嗖的冷风从后背吹过。他日后回忆说:

“我感觉这本日记提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角……为什么?很简单,这部日记旨在在历史事件正在发生时描述它们,而不是事后描述。我在地下室里,历史在我面前生动地展现(炮弹的声音让我整夜无法入睡)。非理论化的历史正在我面前上演,而我正在读一个在历史进行时经历历史的人写的书。……我认识到,假如我在历史事件发生后撰写它们,它们会显得更为……历史化。”

 

这是现任美国证券交易员的塔勒布在他的商业畅销书《黑天鹅》里的一段话。2001年,“9.11”黑天鹅事件之前,他大量买入行权价格极低、看似毫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做空美国股市,世贸大楼倒塌事件之后,获利丰厚,一举成名。而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夕,他又重仓做空,愣是把“黑天鹅”变成了“金凤凰”。

这个思维迥异于常人的中年人一再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他的正确:人们总是喜欢事后看待历史,思维的惯性与盲区让他们总是选择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历史的结果。其实,历史本身充满偶然,到处都是不断冒出的“黑天鹅”,人们总是先把知道的结果放在那里,然后拼命地组织历史事件分去证明出现这个结果的必然和合理性,而这个分析的过程,早已经成为了柏拉图式的框架,这个框架让历史的真相悄然埋没在人们习惯性的思维里面,历史因此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历史化的印象。

真相也许并不青睐历史与历史化中的任何一方。但塔勒布想告诉我们的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历史之中写历史,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语言的叙述方式是进行时的,非常原始,尽管粗糙,但总能有跃动和激动人心的细节。而在历史之后写历史,就会陷入塔勒布所深恶痛绝的“柏拉图化”叙述方式,即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为了证明结果合理而有选择性地遴选事实,历史就这样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成了历史化本身。

 

回归到企业史,它需要怎样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吴晓波在2004年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坦言,他对历史的本质仍然迷惑不解,但他在2008年《跌荡一百年》的前言中则坦陈:5年的写作光阴让他释放出了自己的不安,心态上平和了许多。

吴晓波是中国企业史写作群体中最出色的作者之一,但即便如此,他的写作过程依然充满因“身着青衫”的、已故的中国商业推动者们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而他所做的这一切,本质上只是与遗忘对抗。他的压力在于此,他的欣慰与成就感也在于此。

 

那么,企业史如何记录才能真正不被遗忘?吴晓波的努力让我们看到希望。然而,带着困扰他同样的问题,再来看看历史的本质,就会发现我们是多么容易地掉进“历史化写作”的陷阱:当我们错过时间亲临历史现场,而不得不用一种历史后视的方式来还原历史的时候,我们的叙述结构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如何证明结果合理”的证明题中,而无法将历史本身因随机性和偶然性呈现出来的精彩细节纳入到“真相”系统中来。

忽然想起吴晓波先生给企业史创作总结的那六条“蓝狮子准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尽量走进公司的档案室。只有在这些布满灰尘的档案里,才可能保留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逼近历史的动态记录,它们不是来自结果出炉后的总结,而是亲历历史者的即时叙述。这些资料,对于企业史的还原尤为珍贵。

要历史,而不要历史化,这句式多像柳传志的那句名言:“要理想,而不要理想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