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人的心思

(2009-02-22 17:29:17)
标签:

文化人

易中天

马未都

龙应台

文化

分类: 个人专栏

文化人的心思

 

刘思坤

《南湖晚报》2009年2月22日阅读版

 

“文化人”这个名词不能随便用。它不能自封,否则会被人们指责自恋;它只能通过他人的消化与理解,被他人赋予。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当上“文化人”,要想对得起这个称号,一是不能像芙蓉姐姐那样自我迷恋,二是肚子里或多或少要有些墨水,讲出话来不能让人笑掉大牙。不是曾有这样的笑话戏言嘛:人这一辈子就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和被人欺。要有资格当文化人,首先不能自欺,因为不能自恋,其次不能欺人,因为气质要儒雅,再次不能被人欺,因为要有智慧。

文化人不好当,但通过读书了解文化人内心的心思却是有可能,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次推荐的几本书,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了解了解文化人的心思,让自己沾一点仙气,悟道理,品人生。

 

 http://nhwb.cnjxol.com/res/1/2/2009-02/22/12/res10_attpic_brief.jpg

首先看看几千年前的文化人孔老夫子吧,他可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地位堪比宗教的创始人。易中天在最新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为我们娓娓道来孔子代表的儒家以及与儒家密切相关的其他诸子学说。该书首先是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在访谈中,易中天坦陈:孔子的思想史与三国这种人物史是不同的,在讲解前,需要“是先有书,后有电视节目。因为讲诸子百家不容易,学理性太强,所以要写完了再有信心去讲” 。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易中天在参考并理解“四书”经典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后,用大白话将生涩难懂的学说流畅地表达了出来,其中既有孔子自己的生平、孔子与学生的故事、还有孔子代表的儒家与道家、墨家、法家之间的争论。易中天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古文翻译过来的程度,他还在书的第五章“前因后果”、第六章“继往开来”中详细阐述了他对思想争鸣的个人见解。通读该书后你会发现:虽然整书以儒家作为描述思想的线索,但易中天并没有独尊儒术,更无尊孔之意,他只是站在一个学者中立的角度上,让读者充分领略各种学说的奇妙和不足之处,深入故事的同时,又有一种冷峻的清醒和独具易式风格语言。

 http://nhwb.cnjxol.com/res/1/2/2009-02/22/12/res07_attpic_brief.jpg

跟易中天同样在《百家讲坛》红火了一把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出了本新书叫《马未都说:枕上卷》,这次给我们带来的不是马未都的收藏心得,而是马未都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记得曾经跟一位朋友探讨过这个话题。尚未到而立之年的他给我的建议是:现在想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与其因此而苦恼,不如踏踏实实做事,等到中年再考虑为时不晚。马未都写作此书时,已有五十三岁高龄,他自称此套书是对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也是个人生经验的大汇集。马曰:如果我的出生是起点,现在算是一站,下半生决没有等长的时间了。看到这句话时,我下意识地对自己说:如果我现在来不及等到50岁就想知道人生的意义,不如现在就拿起这本书好好看看马未都的答案。

在这本书中,马未都按照“人情、事理、文化、杂谈”四个部分依次展开,从他身边的小闹钟到邻居家的四腿鸡、从股神巴菲特到国民的劣根性,从狗熊掰棒子到免费的博物馆。马未都向读者真诚地吐露自己生活的经历与感受,处处充满细节般的真实,当中渗透着时代的沧桑。比如,他对西红柿的感情在书中如此描述:小时候,水果很贵,西红柿便宜,最便宜的时候一分钱一斤,几毛钱可买一大筐。我记得一到西红柿下来,父亲就忙着做西红柿酱,窗台上一溜葡萄糖瓶子装得满满的。西红柿既是蔬菜,又是水果。

 

http://nhwb.cnjxol.com/res/1/2/2009-02/22/12/res09_attpic_brief.jpg

 

对西红柿有感情的不仅有马未都,还有作家李洱笔下朴实的乡亲们。在李洱的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中,我们可以看到朴实农村社会中复杂的一面:主人公繁花是一名女强人,在村委会选举即将到来之时,满怀信心的她忽然间发现村子里的一位孕妇不见了,打乱了计划生育的节奏,在寻找这位村民的过程中,繁花惊人地发现,那些表面上积极支持她的下属们,都在私下拉选票准备竞选支书,不仅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还为选举设置层层障碍。一个小小村落的政治选举,成为一撮撮小团体利益争抢的对象,看不到硝烟,却杀机四伏。

合毕此书,不得不说,李洱的语言功底极深,叙述的感情色彩深藏在文字之后,却仍给人以强烈质疑传统乡土叙事传统的感觉。还是华语图书传媒大奖•文学类图书奖的颁奖辞说得好:该书“恢复了乡土中国的喧哗、混杂,恢复了它难以界定的、包孕无穷可能性的真实境遇。”

 

http://nhwb.cnjxol.com/res/1/2/2009-02/22/12/res08_attpic_brief.jpg 

 

一个有文化的母亲,是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和毕淑敏、卢淼合著的《毕淑敏母女航海旅行记》两本书分别从两个角度给了我们一面极有价值的镜子:龙应台面对已满18岁成年的安德烈,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心灵,让自己重新认识了对方,《亲爱的安德烈》便是母子二人书信的集子;《毕淑敏母女航海旅行记》则是通过毕淑敏母女环球航行的过程,展现了母女间感情的细腻培养,令人耳目一新。

孩子的成长总是面临许多困难,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历练,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自己的成长。

除此之外,台湾心灵成长大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虽然面世时间很长,但由于呵护都市人疲惫心灵有方,依然是人们心灵修行的必备装备,在此一并推荐。

 

原文网址:http://nhwb.cnjxol.com/html/2009-02/22/content_22032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