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传媒观察之三(转)

(2008-07-11 16:07:47)
标签:

报业

失空斩

青岛早报

肉搏战

杨兆振

分类: 新闻调查

青岛传媒观察之三:

 

青报集团:老军难奈肉搏战

 

青报集团在青岛的地位,它的地理位置是最好的说明,斜对青岛的老地标——栈桥,面朝大海,揽尽风光。但一如城市的东奔北突,栈桥这个地标已是旧时代的象征,青报集团的风光也在时代的演进中相应褪色了。

 

青报集团 2002620挂牌成立,旗下拥有四版两刊一网站。作为国内报业的地方性报业集团,其规模属于中等,但从其发展上看,它基本浓缩了中国地方报业的发展特征:从独有日报,晚报中兴,收购子报,大兴土木,兴办网站,无一游离于全国报业的发展方式之外。

 

青报集团真正的昌盛期,是其晚报中兴的时代,创刊于1992年的青岛晚报,在青岛报业史上制造了8年辉煌,也为青报集团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种辉煌与时代有关,与“一报独大”有关,也与其领军者杨兆振有关。横相比较,与青报集团相比,崔齐东所在的济报集团,在报业格局上明显缺乏战略意图,1996年才谋求创办晚报,黄花菜早已经凉过了三秋。

 

缺损的战略布局

 

杨兆振从公共关系学会和市委党校手中延揽到的《公共关系导报》在1996年更名为《青岛生活导报》,这张报纸的定名与当时生活类报纸兴盛有极大关系,在剪刀加浆糊的报纸时代,文摘报都能够横行一时,生活类报纸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更是不容置疑,北京火了《精品购物指南》、上海火了《申江服务导报》,《青岛生活导报》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也是一路看好。

 

谁都没有想到“半岛”的到来,青报集团一如既往地用对付“齐鲁”和“生活日报”方式轻松应对,但没有想到毕华德是个狠角色。

 

由“半岛”引发的报业战争,其对垒者是“半岛”和“生活导报”,“生活导报”的艰难转型,使“半岛”狠辣的都市报生存方式取得了决定性的空间,报摊封杀是青报集团的唯一手段,但老毕的高额返利,让报摊自动倾斜了天平。

 

不知道杨兆振是否主导了这场战略决策,但因此而引发的对于青报集团的致命影响,却是无可回避的。

 

据传,谭泽在接掌青报集团时,曾经留下过一段话:老杨时代青报已经走上顶峰,看看四周都是下坡路,他只想滑得慢一点。

 

岂不知一语成谶。

 

有关青报集团的战略布局,有传言说王若雄和张瑞敏分别有过两个建议。天泰初长成时,王若雄曾经建议杨兆振进军地产业,杨没有采纳,这也意味着青报集团的原始积累没有进入有效地投资分配,这一暴利行业的缺席使青报集团的资金,东用西挪,日渐消磨;张瑞敏对谭泽的建议,与他当时在药业里苦苦挣扎休戚相关,张建议谭不要介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但这一建议也没有有效实施,青报集团在诸多非文化领域的东征西战,几无回报。

 

富于雄才大略的杨兆振这些年最大遗憾,也许正是没有给青报集团留下一个长远而有效的未来规划,而这样的怅惘,是杨这种气宇轩昂的人应有的抱负与遗憾。

 

但如上事实或许都不足以成为青报集团陷入颓败的主因,青报集团身上那股不能抹却的体制特征大约才是它的核心病征,要知道,在报业大战的现实面前,青报集团的重要“战士”是这个市场上级别最高的。

 

有“级别”的战士

 

历数一下国内成功和翻身的报纸,大多是报业集团的子报,比如取得绝对影响力的大众集团的“齐鲁”、南方报业的“南都”、比如在南京之战中翻盘的南京报业的“金陵晚报”、在大连之战中翻盘的大连晚报……

 

这些子报,在行政级别上的规格一律是正处级,能上能下的特点和单位内部竞争对手星布,使深知命运多变的子报掌门在叹息自己位置卑微的同时,也在拼了命地捍卫自己的前途与尊严。而青报集团三大报纸,全部高人一等。

 

所以,青报集团的人才梯队自然不自然地多了一层仕途奔波的成分,要知道,按照中共的干部管理方式,任何一个青年干部的升职都需要以时间为代价,40岁能奔赴厅局的干部凤毛麟角,不能奔赴到这个位置,就意味着还得耐心等待,等你容颜已老,等你鬓毛两白,然后派你去打一场叔叔对侄子的战争。

 

由此而递次的干部级别,也使每一个级别能上去的人都充满了一些未知的可能。这使青报集团的干部梯队,从集团级别到子报高管都充满了异数。

 

有人总结,谋求空降和带帽上位,以及绕道日报是青报集团干部上位的不二法门,此话不知真假。但的的确确,干部这个词,在报业战争的烽火面前,是个多么荒诞的词汇。体制内的逐级上位方式,尽管据说这些年也在谋求改变,但比及战争的换代升级,似乎还远远无法对称。

 

好笑的是,有人说与逐级上位相匹配的是青报大楼里的布局,往南,往南,再往南,就是上位的显现。西边的日照下,是偌大的散发着巨大热量的工作区,而正南面的会议室,却是领导召开会议、会见更高级别领导的地方。

 

“失空斩”

 

解读青报集团,总让人想起京剧里的名段“失空斩”,阵地失了,粮草空了,但马谡是斩不得的。不仅马谡斩不得,马谡自己也是斩不了手下的高管,最大的力量,就是灭两个没有级别的中层,中层如果也灭不了,那也就赶几个编辑记者,当然有可能还是编外的。

 

而端坐城头上的诸葛孔明,总是在盼望着打一场运气仗,《三国演义》已经用后来的故事证明,人学、易学、政治学不是打仗的韬略,“运气军师家”最后的结局是七出祁山,功败垂成。

 

想打运气仗的孔明其用心可以理解,因为身边有老军,城内有百姓。所以孔明每次面对肉搏战时总是畏手畏尾。

 

在青报集团与半岛的对垒过程中,有说法是半岛曾经两次死里逃生,一次据说是2000年青报发生泄密事件之前,老毕向老爹借钱8万散发工资;另一说是2004年报业大战,老毕的发行大军已经两个月没领到工资,这时,弹药无多的青报集团断然停战。

 

传说也许捕风捉影,但资金量极为不足的半岛,能多次赢得反败为胜的机会,确也是一些不能抹却的证实。

 

2008年注定是多事之年。发生在7月的“半岛”涨价事件,就像海里那些绿油油的浒苔,缠缠绕绕,连连绵绵。“半岛”企图丢下的市场份额不应少于十万,这些份额如同一杯鸩酒,喝下去差不多就得三千万,青报集团旗下的青岛早报要搏弈第一并稳居第一,恐怕在这个基点上还得再烧钱。而且,面对“半岛”的向高端的靠拢与转向,青岛早报能否在顺风顺水的过程中擦亮自己的品质,以它在大地震和年初暴雪中的表现——很悬。

 

至于逐渐降温的经济热潮,还能不能给青岛传媒市场一年7个亿左右的血液,也确是个未知数。青报集团能不能在这个时刻,拖住并反制“半岛”,显然将是摆在它面前最具历史意义的考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