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锻炼大脑生活习惯思考能力文化 |
分类: 积极生活 |
少看图
信息社会,走到哪里都会发生信息爆炸,手机、报纸、电视、互联网,所有的媒介都在轰炸我们的眼球,这一主要接收信息的器官前所未有地重要。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及时筛选不必要的信息,保持大脑的清醒与高速运转,实为必要。
然而,让头脑时刻清醒却有大困难。当人们陷入一种生活习惯,选择一种不断重复的职业,进入一种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周而复始,就极容易进入死循环,不自觉地放弃敏感的神经,少了机敏,本该活跃的大脑便成为生活习惯的牺牲品。
于是,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时刻锻炼大脑的生活方式,坚持每天拿出一点时间,给自己的大脑充电,保持它的活力,不要被程序式的工作和生活所淹没。
怎么做?看看造物主对大自然各个生命体的分工吧:狗儿专司嗅觉,鼻子的嗅觉细胞异常发达,常利用气味发现猎物、发觉事物;蝙蝠专司声波,虽然没有好的视力,但能够通过声波的反射迅速判断周边环境,从而避免碰撞,驰骋于任何空间,无论光亮;骆驼是沙漠之舟,有自己的双峰,专司储水与脂肪,能够在炎热环境下敏感觉察水源的方向;老鹰高空飞翔,视力远及千里之外,小小的猎物根本逃脱不了它的扫描,一网打尽……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长,也因为特长的存在能够存活至今,并不断进化。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因为有发达的大脑,会使用工具,有创造性,积累了数万年的进化,大脑及因大脑而被改变的生活环境,使我们走到了今天,成为了主宰地球的唯一物种。这种因时间的纵深而产生的历史的厚重,足够让我们珍视自身的高贵了。
也因此,锻炼大脑不仅使我们愈加成为人类的一员,也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具备生命自身应有的本质。
而锻炼大脑的最易办法,在笔者看来便是少看图,多阅读。
少看图中的“图”,不是仅指静止的图案、图画,还有流动的视频。这种集图案与声音于一体的媒介,不需要我们克服注意上的障碍,就被自然吸引,不需要思考,图案的直观性让我们乐于使用大脑中最不发达的部分,而让具备人类特性的深度思考能力进入沉睡。当人们乐于接受图像的刺激,成为长时间的习惯,就可能逐步丧失大脑神经的深度开发,丧失思考能力,对以大脑的智慧立于天地的人来说,无疑没有多少好处。
阅读则是锻炼思维的好方法,阅读的对象一定是一种文字,而文字又属于语言。人类创造的语言用于个体间的交流,且能够表达复杂的内容。虽然语言的表达会或多或少曲解客观实在,但至少能让我们具备共同的知识与认知,大致的客观认识,这是打破时空限制而达成的奇迹。语言不同于图案或者视频,它的吸引力不足以媲美后者,后者更直观,不需要动脑,是懒惰者最好的精神避难所,但语言能给人带来充实感和启发,且能够反复阅读,重复加工,体味文字组合背后的意义,当进入这种意义空间,大脑就能够体验到作者写作时的时空感。学习语言、练习用语言获取信息,是增强大脑神经联系、扩展智商的绝佳途径。
然而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难以坚持,懒惰和没有时间往往是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们总会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点面临或左或右的选择,而懒惰或时间紧张总会让人选择放弃,因为放弃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更有舒适感和安逸感。
不过,习惯是养成的,当我们身处一种徘徊不前的生活圈子里,没有勇气打破这种习惯,阅读可能永远是令人操劳、甚至成为负担的事情。阅读的开始总是在决心下了无数遍之后才形成的,而整个过程也充满痛苦。这是“阅读”之所以只能吸引少数人的原因之一。
然而阅读一旦成为与工作、或者看图、看视频等同样平常的生活习惯时,阅读给人的提升就会非同寻常。语言的破译、解码、想象、理解、阐述、创造,这些可贵的思维过程都可或多或少在阅读中得到锻炼。
阅读的锻炼弥足珍贵,互联网的字节传输、网页传送协议使得字符的传输成为最为快捷且方便的内容载体,图片、视频和音频虽然成为互联网新兴利润的来源,但如果我们坚持少看图,多阅读,就能在纷繁冗杂、欲望遍地的互联网世界,获得一份难得的清醒与自在。
把持、开发人类最重要的特异性器官——大脑,就能愈加成为人类自身。做一个彻底的人,阅读是不二法门。
刘思坤
作于2008-2-19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