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氏珍传八极拳习练心得(长春 李长深)

(2012-08-26 18:11:46)
标签:

杂谈

八极精论

     “极” 者,顶峰之意也。“八极” 者,乃是:八式、八大招、八大开,无不为顶峰之术者也。
行拳內究八意,外具八形,动达八方。
     八意者,惊、慌、恐、惧、猛、烈、狠、毒也。古时武术是对敌战斗之技能。对敌不狠就等于卖国。要让敌人惊慌恐惧,让自己镇定,士气高昂,对敌要狠要毒。
八形者,龙、虎、猴、熊、燕、犬、鹰、鹑也。
      应该强调的是:八极门拳械动作势式地设置是对敌人进行战斗搏杀用的,因此制定动作是以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为依据,並不用或很少用动物的形态来命名。只在劈掛拳中多用了些象形的技法动作名称。我个人的愚见:武术是人与人之间战斗的技术,可以不用鸟兽之形来比喻。
“八形歌” 是古人所留,读一下也会有一些有益地启发。

          八形歌

猛虎扑羊凶又狠,    熊精硬靠出山林,
紫燕穿林迅敛翼,    乌龙入洞回首嗔,
白猿夺食手去急,    悪犬角斗巧伏身,
饥鹰捉兔力透骨,    鹌鹑突撞势凌云。
八形歌对鸟兽势式的描绘还是很生动的,也值得一读。

      本拳讲六合,论呼吸。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气贯丹田,身体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体现了中庸思想。
      本拳必须明主宰,辨三节,知根叶,通劲路,眼领意随,步到手应。
心为全身运动之主宰。眼为侦探乃通观四路,脚是战马专主行,手是兵卒为击敌之将。手脚各为两扇门,手脚肘膝都打人。八极八极,脚不离地。用脚时不用高脚,低脚及脚不离地,腿脚也能打人。
上节不明手多犟硬,中节不明转换不灵,下节不明足多蹒跌。
     全身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霍传八极武功必练骑马势,以固其根。能深蹲低式,既可便于进招,便于发力,又可上下兼顾。
上肢,肩为根,肘为枝,拳为叶。力由肩发,经肘达于手、指。
下肢,腿为根,膝为枝,脚为叶。力由腿发,经膝达于脚。
     身腰为主,为大本营,专主全身整体地变化与协调。
     头面为中。中者,中心重点之意也。头面被击会失去战斗能力。因此始终不要忘记保中的重要性。

          保中

      中者,中道之意也。亦中心重点之意也。不同情况便有不同的“中”。
      敌我间的直线为中、头面为中、眼鼻为中、裆为中、重心为中。一点突破,势关全局。
不论是用来打开敌门进招,还是用来泄敌之势,敌之眼面是极重要的中心和重点。敌之怕击处也是我的怕击处,因此我们的眼面是我们防护的中心和重点。
在后面就不同情况将逐步地作些简单介绍。        
        

       劲路

      八极拳击敌发劲儿,不发单方向的劲儿。要发十字劲儿。十字劲儿为:前撑劲儿、后拽劲儿、上顶劲儿、沉坠劲儿。可资利用的力量有:A,筋骨持续发出之力。B,惯性力。C,蓄势力。一些常人难解的劲力名称我们将尽量使用现代名称及易解的词语代替之。
      其中前撑劲儿和后拽劲儿处于前后平衡状态。自身稳定,向前冲击又不前倾,妙矣哉。前撑击打时,一手(拳或掌)向前撑顶击打,另一手向后拉拽,这样便形成了:
         1,转体劲,转体劲是由身体肌骨用力形成的,是属“持续劲。
         2,由於身体的转动因此蕴蓄在身体质(重)量之中的转动惯量,这是转动的惯性能量,通过臂与拳掌转换成击打敌身之力。
         3,向前撑击时要向前进步,自身便有向前平行冲进的劲力。这种力是由筋骨肌肉发出来的,属持续劲。
         4,由平行冲进的速度和自身质(重)量产生的惯性力(能量)。
         5,在前撑击打时自身要有一吸腰蓄势的潜动,撑击时也可增加击打力度。由以上分析可知,如能使以上五种击打力能够谐调一致,其威甚伟矣。运使发力时还要正確地进行身体各部劲力“矢量”的巧妙合成。

      要知道,在武术的范畴内,无论是击打,还是击摔,都是接触传力,绝无隔山打石之类。古代著名大将,无论是三国时的关、张、赵、马、黄,还是宋代的岳飞,以及明代的戚继光,在正史中从来未曾记载他们有隔山打石的功夫。我们在八极拳范围内也不要听信神秘化的“理论”。 要实亊求是,坚定科学的态度。
      发劲时还有:撼、暗、厾、哆、崩,五种特点。后边有所探讨,请参阅。
     为使向前撑顶击打力更刚脆,使瞬间撑击速度更大,撑击时必须伴以跺步和擤气。跺步不仅可以使击打瞬时速度极快,从而增强击打时发放出去的能量,又可以使快速前冲进的身体能迅即停下来,这样便可以避免由於向前冲进的巨大惯性力,造成自身向前的倾覆。又可抗敌之牵拉。
      在发劲儿的“学问” 中,跺步和擤气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动作。在古代科技力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沒有力学理论的指导,古武术家却能巧妙地运用当时尚不为常人普遍知道的力学关係,确实难能可贵。可以说当时的武术家同时也应是对力学有着很深入体会、深入研究的“科学家”。 他们绝非只是一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的鲁钝之辈。



对跺歩擤气神秘力学作用的初探

       跺歩有两种,一种是发力跺步,另一种是助势跺歩。所有跺步都要伴以擤气。
为了在撑击时增加瞬肘内气内压,在跺步的同时要伴以擤气。擤气时只有气流从鼻腔及囗中喷出的气流声,绝不可用声带发声,不可呐喊。擤气增强了身体瞬间内压,发力跺步加擤气,可使自我全身及內外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了自身的“刚度”,促进内力外发,增强了击打的效果。也增强了自身抗击的能力。由此可见,古代虽然科技尚不发达,但古人的智慧并不低下。古圣先哲们掌握了大自然的以及人体的许多奥秘,并能巧妙地用于实践。这是一些看不见又摸不到的客观存在着的大规律。这便是可称之为“道” 的 吧?它不为地位显赫的人而存在,也不为贫穷无助的人而消失。宇宙之中只有它最公平。

        刚度是什么?《理论力学》中有研究“刚体碰撞”的章节,请参阅。人体永远不能成为刚体,但通过跺步擤气及微妙的动作组合,诸力能量地合成及发放,使自身形气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了自身瞬间内气内压,便可以显著地提高刚度,提高刚度后可使击打动作“劲儿整不散”,提高刚度击打敌身,虽然仍属“弹性碰撞”( 甚至可称属于“塑性” 碰撞),但被弹性缓冲吸收掉的击打力(能量)明显减小,显著地提高了杀伤力。又可提高自身的抗击能力。跺歩与擤气地作用“神妙” 啊。这也包含在“道” 之中 吧!只要你勤於演练,用心体悟,便不难进入其中。
       提高自身刚度的主要元素有:A,正确地动作配置,又以撑顶劲为最佳。B,发力的速度。C,内外及各部肢体动作在时间上的统一性,即所说的“合”。D,跺步与擤气地准确配合。E,身体各运动部位劲力是有方向性的,即是属“矢量”, 运使时要使“合成量”最大。习练者用心揣摩体会,勤于演练,定会如拨去云雾而见日月一般顿开茅塞,豁然开朗。如是则始入“道” 矣。
       跺步擤气可以增强自身的整体性和自身的刚度这一效果,如此前沒有得到相关地啟示,你便能够体悟得到,则说明你的修练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水平。如果是经此提示你才开始有了顿悟,也是因为你以往的坚实成就使然,你武艺的前途无量,祝贺你。如虽经啟发仍不能悟得,你要静下心来,耐受时日,勤于演练,总会有“我得到了!”的一天。如能得到这一阶“果位”,你会感受到无比的成就感。你武术的无量前程将从这里开始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古人之所以能够把跺步与擤气这一动作,巧妙地应用到实战中去,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体悟到跺步擤气的力学原理,只是沒有以理论的形式说(写)出来罢了。后人把这个动作的力学原理揭示出来,破译其中的奥秘,这是时代进步了的结果。沒有当代科技知识地进步为依托,破译其中的“道” 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在抗击打时,还是在发力击打敌人时,绝不可以憋气用力。憋气用力,及憋气练功都会伤身,此练功之大忌。切记之!要擤气,不要憋气。

        击打发力的性质

     以上是八极拳发劲时可以利用的力量(能量)的基本情况。八极拳发劲又要有如下的五种特性。有:撼、暗、厾、哆、崩之别。这里所说的:1,“撼” 是劲力沉实之意。是说发劲深远,力透敌身,无坚不摧之击打发劲的性质。包含瞬时击力,也包含持续撑顶之力。2,“暗” 劲常与“撼”劲联合使用,暗即不明、不显露之意,在这里有持续又不显露的意思。3,“厾” 即点击之意。亦有轻厾与重厾之分别。多用在引手发力之中。4,“哆” 是抖击之意,多以全身双臂抖击,与机械震荡相类似,是以“波”的形式发放出击打的能量。其特点是对地面摩擦力的依赖性与其它发劲方法有别。5,“崩” 似弹簧突击之力。特点是瞬变急剧,以勾腕出击的形式居多,有极快的崩击速度,可在短瞬间释放出很大地动能,故其摧杀效力极大。放劲时也要用身腰胯配合,用以增加勾腕高速运动中的质(重)量。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运动“矢” 量的合成之巧。古人虽未用语言说明其物理特性,但在动作中却充份地表现出来了崩击及其它各放劲方法中的物理特性。今人要透过各动作的外表形态,破解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性质。

八极之魂
     做武术动作时,如果动作中不能烘托出自我心中本有的应敌之意,如果沒有发劲组合联动之妙,如果沒有跺步擤气以增我瞬间内气内压,如果沒有跺歩擤气用以增强我自身的整体性和刚度,如果运使时沒有各矢量合成之巧,如果沒有惯性力、持续力、转体力、蓄势力地联合运用,如果沒有坚强内力作保障,则我们的武术动作就会如同玩具积木一样,虽可有不同方位地“摆放”,但已经失去了八极武术之魂。掌握科学地发劲方法、强化应敌之意识,才会“活化” 八极拳,因此,学习研究八极武术动作地发劲儿,是习武进步,攀登极顶的秘诀。
   
         泄法

      泄法是泄掉敌来击之力,减小或完全消除敌击我可能对我造成的威胁。
1,滾泄法   
      滚泄法,又称转泄法。当敌撑击我胸腹,我身体适时适度一转,使敌之击力落空。可配合三环套月或刁捋手等法用之。
2,横泄法
     当敌拳撑击时,我横拨或向下砸压敌臂,使敌力散,让敌拳偏离,或让敌伸不出手来,达到泄掉敌来击之力的目的。例如:猛虎爬山、夜马奔槽等法均属此类。可以掺杂二龙戏珠等,打开敌门而进招击打之。
3,击泄法
     当敌撑击我胸腹时,我吸腰探臂,用二龙戏珠,敌力自泄。
4,退泄法
     当敌用大缠並且夹扭力很强时,我被夹之臂肘稍一弯曲,使敌夹摔之力被泄掉,敌发力点便已错过,使敌失去继续夹摔的能力。

        胆气

       大敌当前,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胆量和士气。虽力大,技虽高,沒有胆量,不可能必胜,胆小如鼠,不战自败。只有艺高技熟胆气壮,才能临敌时超常发挥技能,取得必胜之果。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及明代名将何良臣在《陣纪》中,对胆气都有精辟地论述。

        功与艺

       有艺也须有功力,功力与艺是相辅相成的。牛有力,只能用来耕田。有艺而无功力,艺的发挥也沒有保证;有力而无艺,力也难于有效利用。所以古人云:“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习武练功欲达精明之境,绝非愚昧者所能为之。功精于勤,艺精于习,而进于思。

      习武进功

     习武练功要持之以恒,不可中途停辍。每谈及此道,爱之者十常七八,能始终不懈达成功之境者,千百人中难得一二。能朝夜孜孜不辍者,三年小成,十年大成,而获毕生之益,即保自身,兼可扶危救弱。
     初练者,或辍弃太久又重新习练者,练功用力不可太大太猛,以免受到损伤,应逐渐加大练功力度。

      戒欲论

    练功之人,要节制色欲和酗酒狂饮。
    古人也並非绝欲主义者,只是告戒人们不可过之也。古人说:“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所贵合于道,但当慎无费”。 合于道,就是要适度。
    我们提倡不要吸烟,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要酗酒伤身。

      气功

     气者,人体机能的原动力也。不要把“气” 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为“气体”。
霍氏所传八极门气功术主要有:八极小架、易筋经、金刚指功、纳铁掌、推百把练呼吸,骑马式功、坐功,等。
      气功就是练人体功能的方法,在武术或武术气功的范畴内,认识气功,要以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气功是超强能量和超强能力的锻练方法。
      华罗庚在一本介绍数学知识的小册子中写入一首诗,其中有“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之句,读者应用心体会。

        快速进功法

      习武练功者,肌肉、筋骨在运动时,血液便大量地运行到其中。血液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给肌肉筋骨及相关的脏器,用以发出能量,产生力气。肌肉筋骨及內脏器官都得到血液的蓄养,积以时日,则功进矣。
      要快速进功,则肌肉筋骨及相关脏器须不断地处于血气充盈状态。因此每日除正常练功外,夜晚休息时间也要安排中间插练项目,以达到使肌肉筋骨及相关脏器一直经常处于血气充盈状态。如果休息时间过长,血归肝脾,肌骨缺乏气血的蓄养就达不到快速进功的目的了。这就是导气引血的方法。即“导引”论者也。
      休息中间的插练,可选择一些重点功法练之。只要达到筋骨气血充盈即可,并不要求很大的运动量,选练的功法选定后要一直坚持到永远,不要频频换项,否则将会一亊无成。频频换项,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将终无所得。

        善恶论

       有人说,习文为善,习武是恶。
       宋朝的秦桧是两次窃踞相位的文人。秦桧是善人?还是恶人?岳飞是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英雄,深受人民的敬仰。岳飞是善人?还是恶人?
      可以断言,文可为善,也可为恶;武可为善,也可为恶。文、武皆可为善,也皆可为恶。善与恶不是以文或武来区分的。
      在古代武术及武装力量是个人和国家的重要生存条件之一。国家不可以沒有国防,个人也不可以沒有武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六大开真意
后一篇:2012年09月0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