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怀学界学子——校友高凌飚的故事
(2017-04-30 19:48:21)分类: 好文赏析 |
转自:http://yhzx.stedu.net/yuanyuanliuch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77
高凌飚,1944年10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56-1962年在汕头市第三中学(聿怀)就读,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68-1970年于黑龙江3096部队军马场劳动,1970-1981年于广东始兴石人嶂钨矿工作,1981-2013年于华南师范大学工作。1987-1988年在新西兰维卡托大学进修,1994-1998年在香港工作,同时在香港大学进修,获哲学博士学位。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教育学院顾问教授、名誉教授,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兼任广东省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导师组组长,国家教委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物理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把大爱凝聚在教育研究上的聿怀骄子
一
高凌飚,从1981年开始,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专业方向从学科教学论(物理)逐步扩展到科学教育、教育心理、课程与教学论。在80年代,高凌飚在我国第一个以实证的方式开始学生前概念的研究和科学素养的研究,研究的成果获得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高凌飚还在国内率先开展科学课程的研究,在90年代初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学物理课程论专著,得到了国际上同行的认可和赞赏,多次被邀请到美国、欧洲、澳洲和新西兰以及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成为美国科学教育学会和欧洲科学教育学会的海外会员,东亚地区科学教育学会的常务理事。
高凌飚,长期从事高考研究工作并参与高考命题工作近二十年,1993年被国家教委聘为高考物理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对我国高考有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与高考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新课程改革以后被教育部指派为课程改革评价组专家召集人,领衔开展新课程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评价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参与制定了10个省、市的新课程高考方案。高凌飚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作者的肯定,2010年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高凌飚还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并进行大会报告,作为陈至立部长率领的中国教育代表团的成员赴埃及参加中埃教育高峰研讨会并发言,还多次作为教育部专家被派到多个国家访问交流。高凌飚还是我国首个教材评价方案的制定者。直到现在,我国的教材审定评价工作还是以高凌飚制定的方案为基础进行的。
高凌飚,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从1986年开始参与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1993年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开始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二十多年来,高凌飚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近百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学校。高凌飚还被聘为香港教育学院的顾问教授和名誉教授,香港大学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多间大学的博士论文海外评审者。
高凌飚,1980年以来,主持了近20项国家级、省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其中,研究项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业考评(评价)研究》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研究》获教育部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高凌飚,2000年以来主持的研究项目主要有:全国教育科研规划九五重点课题“我国义务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研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制定”;教育部新课程改革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教材发展机制研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重大项目“新课程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重大项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中-美-日基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与香港合作项目“中国大陆与香港及国外教师评价观比较研究”。
高凌飚,1980年以来,出版的学术专著有21本,其中有一本是用英文写作出版的。在中外学术刊物中发表论文近300篇,以英文写作在国外发表的有31篇,其中有8篇刊登在《科学教育》、《国际科学教育研究》、《英国教育心理学报》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并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SCI和INSPECT全文录入。在国内发表的论文中,在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20篇,2000年以来被国内权威检索机构CSSCI全文录入的有56篇,其中有2篇被国内权威《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为此获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年度奖。
高凌飚,2000年以来出版的主要专(译)著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第一主编2002.7)、《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一主编,2002.12)、A Study of Chines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eaching(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主编,2005.6)、《中小学教材选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二主编,2008.3)、《学习质量的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译,2011.1)、《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原著马扎诺、肯德尔,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13.1)。
二
高凌飚,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撰写、出版大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专著,对指导广大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尤其是他长期从事高考研究工作并参与高考命题工作近20年的实践和理论,以及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展新课程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评价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对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更具深远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凌飚认为:学习与考评是教学的两个方面。过去人们仅仅把考评看作是对学习结果的检查,学习与考评是对立的;考评的内容局限于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忽视了对学习能力与方法的考评;考评基本上是由外部主体来实施,没有注意调动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考评的方法单一,既不能全面检查学习效果,更没有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样的考评方式不
能充分发挥考评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他提出了“旧的评价观念是今天综合素质评价中许多问题和矛盾的理论根源”的观点,这是对旧评价观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冲击,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评价的新思考。与此同时,他倡导在实施新课程时,建立一个内容多维、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学业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考评的过程中促进学习。高凌飚这种学与评的辩证统一观,无疑将推动教学过程的提升。
在实现学与评的辩证统一上,高凌飚又进一步指出:要想实现以评促学,通过考评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具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评才不能游离在教学之外。高凌飚认为,学业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客观”认定,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考评的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到具体的改进途径,从而更好地认知学情。因此考评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检查学习情况,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学评结合。学评结合导致评价概念的嬗变,评价不仅仅是一个通过收集资料证据来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提高认识、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心理建构过程。在考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上述心理建构,可以利用传统的测验考试,但是需要对测试的形式和内容加以改造,比如,采用“真实性”的试题进行考评,即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评。又如,可以结合地理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工具测量正午太阳的高度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认知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太阳高度角以及进行测量的意义的认识,以及最后完成报告的写作质量;在技能与方法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计划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制作出来的工具是否可用,测量的数据是否准确;在情意方面可以考查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这项工作,在遇到困难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困难所在,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表现,如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是否善于听取老师的意见并迅速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还可以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考核。高凌飚这些论述无疑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极具指导意义。
在从事高考研究工作并参与高考命题工作近二十年中,高凌飚始终坚持辩证观点和改革精神,以推动高考工作健康发展。他始终认为高考需要改革,否则会严重地妨碍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妨碍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他辩证地认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高考对教育的贡献,看到高考存在的积极意义。他认为,把应试教育的泛滥归结为高考的存在,这完全是站不住脚的。应试教育的根源不在高考本身,而是社会现实和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急功近利的思想的泛滥使得大家都追求短期可见的成效。由于教育功能的本质特性,教育的近期功利难以体现,最“现实”的就只有升学率,过分追求升学率,才是应试教育泛滥的主要原因。加上高考由于其严格的程序和公开、统一的标准,让大家感到可靠、放心。各地、各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到群众,都把高考成绩当成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可信的指标,更助长了追求高考成绩的狂热。
他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不仅要对高考本身进行改革,更关键是在于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提倡诚信。不清楚这一点,片面地侈谈高考的彻底改革,认为只要用某种全新的、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方法来取代高考,就可以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针对高考的弊端,他提出,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在高考改革中采取:1、变全国统一的、一次性的高考为多次、分层的高考,既适应不同层次的高校的要求,又适应不同的课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2、高中学生在修满规定学分之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报考学校的要求,参加不同科目、系列和水平的考试;3、淡化排名,公布高考成绩采用等级制,减弱高考选择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4、必要时可增加面试或其他的辅助考试或选拔方法建立报名、招生、录取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和监管制度;5、逐步实现变单一的书面笔试形式为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以考查不同形式的能力表现;6、减少封闭性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性试题,对评分方法进行改革,减少评分误差等举措。他的这种思路在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操作实施等方面作出应有贡献。
三
高凌飚,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他的大爱人生凝结着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的大爱人生的丰硕成果,又撒向社会、学校和家乡,让教育同行、受教育者共同分享,造福人间。
高凌飚是省政府参事室文教组成员,参事室是他的智慧及其凝结着他的大爱人生的丰硕成果,撒向各地的又一平台。他建言献策,一如继往地履行职责。他积极参加省政府参事室组织的各项调研,就“县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分别到中山市、阳江市、增城市进行调研,并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广东省政府参事决策咨询会”等建言谋策服务活动。其撰写的《关于“县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调研报告》等10篇参事建言文章都得到了宋海副省长等领导的重要批示,并被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评为“优秀议政奖”。高凌飚兼任省政府参事室的工作,同样受到充分肯定。
高凌飚还经常利用暑期,为来自贫困地区的教师进修授课。把“新教学大纲”的精髓展示给老师们,让教师们产生了“久旱逢甘霖”的感慨。他对来自贫困地区的教师充满感情,他经常感慨地说:“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教师都有很好的素质。他们欠缺的是交流,需要的是帮助。如果能经常接受一些正规培训,其教学水平一定可以迅速提高。”可见,他帮扶贫困地区的教师一片真诚之心。
在开放异地高考问题上,他又为弱势群体振臂疾呼。高凌飚认为“对于广东而言,外地人来分享的只是一个公平考试的机会,而并不是特权”。
对家乡汕头更是情有独钟。上世纪90年代,他多次莅汕,向汕头市各中学校长、老师传播他的教育思想和高考备考方略。在上世纪90年代,汕头市高考成绩连续若干年夺得全省之冠,他功不可没。
高凌飚的大爱人生处处呈现,从家乡汕头,到全省、全国各地;从为贫困地区的教师授课,到为弱势群体开放异地高考振臂疾呼……真是大爱无边。爱,是高凌飚人生的主旋律。
高凌飚的大爱人生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萌芽生长。在聿怀,正像他自己回忆的:“除了鲁迅作品之外,高尔基三部曲、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俄罗斯和苏联的小说都读得津津有味。”“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阿佛伽德罗、伽利略、牛顿、库伦、欧姆、法拉第、麦克斯韦、伦琴、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普朗克……一串串长长的外国名字开始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什么是“津津有味”?什么是“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无疑,他们都成为他的偶像!而后,又像他自己回忆的:“渐渐地感觉到物理和化学既有趣,又不难。”此时,就产生了“做科学家,至少是做一名从事科学工作的人,逐步成为我的人生理想”。
正像他自己回忆的:“即使是在几十年之后,我的脑海中还能非常清晰地显现出如下的画面:我的脑袋里始终转着一个念头: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价值追求就是这样在中学阶段确立起来的,并在人生际遇中不断强化。直至,“1994年,我在50岁的时候还决定去香港去读博士学位,很大程度是出于自己对年青时期为之努力但无法实现的理想的纠结,既然科学家当不成,就弄个博士学位来充充数,多少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理想能够有所补偿,不然将是终生的遗憾。”
高凌飚,爱母校、爱老师、爱同学;对母校、老师、同学充满眷恋之情。在他的回忆录里,校园里每一桩桩往事,每一位老师的音容笑貌、每一位同学的趣事,事隔五六十年,他依然记得那么清晰,感到亲切。
“1962,是我一生中永远难忘的年份。那一年,我离开了熟悉的大海,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离开了母亲和家庭,怀着对人生的憧憬和踌躇志向,来到了号称五羊城的广州,来到了位于康乐园的中山大学,人生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这是在他回忆录中动情的一段,也是这位当年全校只有3人考上大学(其他同学多数都是复读一年后在1963年才考上)的聿怀骄子,在人生走向新征程时大爱情怀的表露。这种大爱情怀,又将陪伴着这位聿怀骄子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