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的一些概念

标签:
周期表化学元素 |
元素周期表基于原子的电子结构形式差异而呈现化学性质的不同。
由于化学性质不同,元素类型分为过渡元素和典型元素。
过渡元素与典型元素
一种基于原子电子结构的元素分类( 电子轨道d轨道或f轨道不是封闭壳的元素)。
左端同列(族)各行(水平)相似度非常显著,然后逐渐减弱,过渡到中间的同列各行的相似度不是那么显著,然后再加强,又逐渐过渡到右端的同列(族)各行(水平)相似度越来越显著。所以中间部分叫做过渡元素。除中间过渡元素外的两端元素称为典型元素。典型元素的同族元素相似度很大,这是“典型”一词的来源,并且通常显示元素周期表的特征。
[通过金属性分类]
根据简单物质的特性,可以将其分为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但是,
在许多情况下,例如高中教材,多数情况下元素被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由于化学性质不同,元素类型分为过渡元素和典型元素。
过渡元素与典型元素
一种基于原子电子结构的元素分类( 电子轨道d轨道或f轨道不是封闭壳的元素)。
左端同列(族)各行(水平)相似度非常显著,然后逐渐减弱,过渡到中间的同列各行的相似度不是那么显著,然后再加强,又逐渐过渡到右端的同列(族)各行(水平)相似度越来越显著。所以中间部分叫做过渡元素。除中间过渡元素外的两端元素称为典型元素。典型元素的同族元素相似度很大,这是“典型”一词的来源,并且通常显示元素周期表的特征。
[通过金属性分类]
根据简单物质的特性,可以将其分为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但是,
在许多情况下,例如高中教材,多数情况下元素被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是具有金属作为简单物质性质的元素的通用术语。
非金属元素是除金属元素以外的所有其他元素的总称。
非金属元素是除金属元素以外的所有其他元素的总称。
类金属元素:
根据表中区域,为了工程上的方便,可以将以下元素归类为类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附近的元素,被认为同时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如硼(B),硅(Si),锗(Ge)。以及经常使用的砷(As),锑(Sb),碲(Te),钚(Po),砹(At)。
再如,金刚石结构的硅不具有金属性能,而β-锡结构的硅则具有金属性能等等。
根据表中区域,为了工程上的方便,可以将以下元素归类为类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附近的元素,被认为同时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如硼(B),硅(Si),锗(Ge)。以及经常使用的砷(As),锑(Sb),碲(Te),钚(Po),砹(At)。
再如,金刚石结构的硅不具有金属性能,而β-锡结构的硅则具有金属性能等等。
///////////////////////////////////////////////////////////////////////
3种版本的周期表
中文版
德文版 颜色区划分参考德语版的中文翻译
法文版
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
镧(La)、 铈(Ce)、 镨(Pr)、 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
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钇(Y)和钪(Sc)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周期表发展史:
1871年,门捷列夫出版了新版元素周期表,把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在同一纵列当中,并且
按照常见态将几组元素纵列标记了I到VIII的编号。对于几种他此前认为理应存在
但尚未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也详细地给出了他预测的元素性质。随着科学家发现了更
多自然存在的元素,周期表中的空白也逐渐被填补。
例如元素钫(之前被门捷列夫称为铯下元素,eka-caesium)于1939年被法国科学家玛
格丽特·佩里发现,也是最后一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
元素钚于1940年合成生产,于1971年证实在自然界中微量存在。
按照常见态将几组元素纵列标记了I到VIII的编号。对于几种他此前认为理应存在
但尚未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也详细地给出了他预测的元素性质。随着科学家发现了更
多自然存在的元素,周期表中的空白也逐渐被填补。
例如元素钫(之前被门捷列夫称为铯下元素,eka-caesium)于1939年被法国科学家玛
格丽特·佩里发现,也是最后一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
元素钚于1940年合成生产,于1971年证实在自然界中微量存在。
现时流行的周期表布局,是1923年由美国化学家霍勒斯·戴明(Horace Groves Deming)
确立的。
确立的。
随着现代量子力学对原子内电子排布理论的发展,科学家推论出表中每个周期(行)实际
对应着电子层的电子排列。较大的原子有较多的电子亚层,因此今后的周期表需要更长的
族来表示元素周期表。
对应着电子层的电子排列。较大的原子有较多的电子亚层,因此今后的周期表需要更长的
族来表示元素周期表。
1945年,美国核化学家格伦·西奥多·西博格提出新的元素周期表,以表示锕系元素对应
着第二个f区壳层就如镧系元素一样地填充著f亚电子层。在这个构想之前,锕系元素被认为
是对应填充第四行的d区壳层。西博格于1951年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尽管少量的超铀元素会自然产生,但是这类元素一开始是在实验室中发现的,并极大地拓
宽了周期表的范围。
1939年,人类成功合成了第一个超铀元素:镎。由于许多超铀元素非常不稳定且很快衰变,
所以即使成功合成,光是探测和描述其性质就成了很大的挑战。此外,因为首先发现某元素
的一方拥有对该元素的命名权,人们对某些新元素的发现顺序存在争议,需要第三方的独立
审查。
宽了周期表的范围。
1939年,人类成功合成了第一个超铀元素:镎。由于许多超铀元素非常不稳定且很快衰变,
所以即使成功合成,光是探测和描述其性质就成了很大的挑战。此外,因为首先发现某元素
的一方拥有对该元素的命名权,人们对某些新元素的发现顺序存在争议,需要第三方的独立
审查。
最新进展:
最新发现的一个元素是在2010年俄罗斯莫斯科州的杜布纳,一个美俄联合科学团队声明合成
了六个 Ts【石+田】tian2(Tennessine, 117号元素)原子。还其余3种:Nh【金+尔】ni3
最新发现的一个元素是在2010年俄罗斯莫斯科州的杜布纳,一个美俄联合科学团队声明合成
了六个 Ts【石+田】tian2(Tennessine, 117号元素)原子。还其余3种:Nh【金+尔】ni3
(113号元素)、Mc镆mo4(115号元素)以及Og【气+奥】ao4(118号元素)。共有四种
新元素。2016年11月28日国际名称公布,中文命名于2017年5月9日公布。
//////////////////////////////////////////////////////////////////////////////
电负性(英语:electronegativity,简写EN)
也译作离子性、负电性及阴电性,是综合
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
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为电负性。元素电负
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接图片文字)
也译作离子性、负电性及阴电性,是综合
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
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为电负性。元素电负
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接图片文字)
////////////
//////////////////////////////////
前一篇:矩阵知识简介(2)
后一篇:压水反应堆--第三代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