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以来的时间线和重大事件

标签:
宇宙大爆炸理论 |
由于大爆炸,137亿年前,宇宙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或时期。由于极端的条件和早期阶段的暴变,它在第一秒中可以看到比过去几十亿年中更多的活动和变化。
根据我们目前对大爆炸可能如何发展的理解,考虑到有关暴胀、大统一(均匀)等的理论,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大致的时间线如下:
普朗克期(或普朗克阶段),从零到大约10^-43秒(1普朗克时间):
这是当前物理学能到达绝对开始时间的最接近的时间,而且对这一阶段所知甚少。广义相对论在此
之前提出了引力奇点(尽管这可能由于量子效应而崩溃),并且假设四个基本力(电磁力、弱核力、强
核力和引力)都有同样的强度。甚至可能被统一为一种基本力,由一种完美的对称性连接在一起,有些人把它比作一支尖铅笔,在它的尖端上(即太对称到不能持久)。在这一点上,宇宙的范围只有
10^-35米(1普朗克长度),温度超过10^32度(普朗克温度)。
大均匀(统一)期,从10^-43秒到10^-36秒:
引力从其它基本力(保持均匀统一的力)分离,开始产生最早的基本粒子(和反粒子)。
暴胀期,从10^-36秒到10^-32秒:由于强核力的分离触发,宇宙经历了极快的指数膨胀,称为宇宙暴胀。在这段时间内,早期宇宙的线性尺寸系数增加至少1026到10厘米(大约是葡萄柚大小)。
大统一时代遗留下来的基本粒子(一种热的、密集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有时被称为?夸克汤?)在宇
宙中分布得非常稀疏。
大爆炸以来的时间线和重大事件-
lectures/eraplanck.htm -
originally from "The Essential Cosmic Perspective", by
Bennett
随着宇宙冷却到10万亿度以下,夸克、电子和中微子大量形成,四种基本力采取它们目前的形式。
夸克和反夸克在接触时相互湮灭,但在一个称为重子生成的过程中,夸克的剩余量(大约每十亿对夸克中就有一个夸克)存活下来,这些夸克最终将结合在一起形成物质。
强子期,从10^-6秒到1秒:
宇宙的温度降到大约1万亿度,冷却到足够让夸克结合成强子(如质子和中子)。在强子期的极端条件
下,电子与质子开始聚变,形成中子并释放出无质量的中微子,这些中微子今天仍继续自由地穿越太空以接近光速而飞行。一些中子和中微子重新结合成新的质子-电子对。所有这些显然是随机的结合,再结合的唯一规则是,总电荷和能量(包括质量-能量)是守恒的。
轻子期,从1秒到3分:
当强子和反强子的大多数(但不是全部)末期互相湮没之后,轻子(如电子)和反轻子(如正电子)主宰
了宇宙的质量。当电子和正电子相互碰撞和湮没时,以光子为形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碰撞的光子
反过来产生更多的电子-正电子对。
核合成期,从3分钟到20分钟:
宇宙的温度降到了这个点(大约10亿度),原子核开始形成质子和中子,通过核聚变形成氢、氦和锂
等简单元素的原子核。大约20分钟后,宇宙的温度和密度下降到核聚变无法继续的程度。
光子期(或辐射主宰期),从3分钟到24万年:
在这漫长的逐渐冷却时期,宇宙充满了等离子体,这是一个热而不透明的原子核和电子汤。在轻子期结束时,大多数轻子和反轻子相互湮灭后,宇宙的能量由光子主宰,光子继续频繁地与带电的质子、电子和原子核相互作用。
再结合/解耦期,从24万年到30万年:
当宇宙的温度降至约3,000度(与太阳表面的热量大致相同),其密度也继续下降时,离子化的氢和氦原子捕获电子(称为再结合),从而中和它们的电荷。由于电子现在被束缚在原子上,宇宙最终对光变得透明,成为今天的可观察时期的最早期。它还释放出宇宙中的光子,这些光子在不透明的光子-重子流体中一直与电子和质子相互作用(称为解耦),而这些光子(我们在今天的宇宙背景辐射中看到的相同的光子)现在可以自由传播。到这一时期结束时,宇宙由大约75%的氢和25%的氦雾组成,只有少量的锂元素。
黑暗期(或黑暗时代),从30万到1.5亿年:
在第一个原子形成之后和第一颗恒星形成之前的时期,有时被称为黑暗时代。虽然光子存在,但此时的宇宙实际上是黑暗的,还没有形成发光的恒星。只有非常分散的物质存在,宇宙中的活动已经显著减少,能量水平非常低,时间尺度也非常大。在这段时间里,很少有值得注意的事情发生,宇宙被神秘的暗物质所主宰。
再电离期,1.5亿至10亿年:
第一个类星体是由引力崩溃而形成的,它们发出的强烈辐射使周围的宇宙重新电离,这是宇宙中氢气的两个主要相变的第二个相变化(第一个相变化是再结合期),从那时起,宇宙的大部分由中性回到由电离等离子体所组成。
恒星形成的过程
documents/compendium/galsci/)
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期,3亿到5亿年后:
恒星和星系的形成,3亿到5亿年后:引力放大了原始气体和气囊密度的微小不规则变得越来越致密,
尽管宇宙继续迅速膨胀。这些小而致密的宇宙气体云开始在自己的引力下崩溃,变得足够热,引发
氢原子之间的核聚变反应,创造了第一批恒星。
第一批恒星是短寿命的超大质量恒星,是太阳质量的一百倍左右,被称为 Population III
(星族III)(或欠金属)恒星。随后,Population
II 和 Population I 恒星也开始从前几轮恒星形成的物质中形成。
较大的恒星迅速燃烧,并在巨大的超新星事件中爆炸,它们的灰烬将形成后继的几代恒星。
大体积物质崩塌形成星系,引力将星系相互吸引,形成群、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太阳系形成期,85-90亿年:
我们的太阳是一颗晚一代恒星,包含了许多代早期恒星的碎片,它和它周围的太阳系大约在45亿到50亿年前(大爆炸后85亿至90亿年)形成。
今天,137亿年:
宇宙的膨胀和恒星物质再循环成为新恒星的过程还在继续。
注:翻译者对中文术语的确定不是很有把握,如果有错,请指出,一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