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轨道的过程

标签:
天文学 |
摘译自英文网站文章,作者黄珍妮(美国)。
按:谈到开普勒定律,一般是先用微积分证明第二定律,再证明第
一定律等等。我想,好像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开普勒是明代万历
时代的人,牛顿发明微积分是清康熙、乾隆年代。用微积分来证明开普勒
定律,总觉得有点别扭。在网上找到体现开普勒真正发现行星三定律
的真实过程的文章,摘译在此。
开普勒于1571年出生在德国并在德国接受教育1586进入杜宾根
大学学习。(1571-1630,明代隆庆、万历到崇祯初年,伽利略时代。)
在大学期间,他深受天文教授马斯特林的影响。马氏是一个哥白尼
学说的拥护者,支持日心说。老师的思想引起了开普勒对天文学的兴趣,使
他也成为哥白尼的支持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普勒是一个不情愿的天文
学家。开普勒说:“这些是规定的课程,并不说明我偏爱天文学。”当他续借
奖学金时,评委说:“开普勒是优秀的学生。志向远大,很有前途。”
1591年,接受了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神学。但最后一年,格拉兹
的路德会学校的数学教授去世了,杜宾根大学被要求推荐代替数学
教授的人选。结果选定了开普勒去接替那项工作。他不情愿地放弃
原先想当牧师的愿望,在22岁时开始到格拉兹去当数学老师。
一年之后,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宇宙的奥秘,(1596年)》。该书提出了富
于想象力的理论。出于对宗教的虔诚,探求神对宇宙的数学规划,开普勒得到
的结论是6个行星的存在是因为
有5个完美的多面体的存在。
当然,这是基于“事实”,宇宙中仅有6个行星和5个完美的多面体。
环绕地球的轨道,开普勒划定一个完美的12面体和包含火星的球体。
类似地,环绕火星的球体限定了一个4面体,球体包含了木星的轨道。
在地球轨道球中内接了20面体,产生内接球是金星。
当然,开普勒主要依靠神的灵感来建立这个理论。他的论据没有真正的根据。
宇宙的奥秘的重要性来自于事实:因为哥白尼自己第一个公开哥白尼论文。
开普勒是一个相当革命的人。甚至他对行星为什么移动的原因的探索也是一
种大胆的尝试,与中世纪流行的那种毫不怀疑地接受现成信息的传统形
成鲜明的对比。
1598年9月,包括开普勒在内的格拉茨新教徒被天主教统治者逐出该城。虽然
开普勒获准返回,但情况很紧张。为了寻找安慰,他转而去找第谷·布拉赫。
第谷是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皇家数学家,他曾经进行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行星观测,
他知道开普勒发表过《宇宙的奥秘》。1600年,当开普勒来到布拉格郊外的比
那基城堡天文台时,第谷欢迎他作为自己的帮手,而不是平等身份的人。他们
之间的关系曾不断发生争吵,不是那么和谐,直到第谷教授去世。一年后,
根据第谷临终前交给开普勒的任务,替他保管其宝贵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最
后的请求,第谷叫开普勒继续完成第谷未完成的Rudophine
Tables--鲁道夫 行星
运动表。不久,开普勒被任命为皇家数学家。
由于摆脱了和第谷的紧张关系,开普勒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在天文学领域的兴趣。
他决定继续观察火星。开普勒对第谷留下的文档很感兴趣。对行星的轨道,他
认为如果他能发现当时仍未弄清的某个具体星球的路径,就有可能确定所有其
它行星的轨道。与流行的看法相反,他没有简单地使用第谷的观察,而是选择
一种几何图形,来描述符合于第谷的观察数据。他醉心于“行星运动的物理理论,
从它可以推断出轨道的规律。”
在解释开普勒的轨道研究过程之前,必须澄清一些天文术语。
偏心圆:行星P,均匀绕圆心运动,太阳在偏心位置。
等分点:经托勒密介绍,行星速度的不均匀但以恒定的角速度绕另一个移动点即
等分点而运动。因此,绕偏心圆运动的行星P,匀速地绕等分点E而运动.
据托勒
密观点,E的最好的近似位置是EC =
CS(图A)。
远日点:行星的轨道离太阳最远的点。
近日点:行星的轨道最接近太阳的点。
开普勒在开始研究火星轨道之前,先描述了地球的轨道。毕竟,火星是从一个移
动的地球上来观察的。传统观点认为轨道是圆的,开普勒没有偏离地球圆轨道的想
法。同时,他已经注意到,从《宇宙的奥秘》和第谷关于行星速度和它与太阳距
离越远而减低的观察结果支持这一观点,开普勒纳入轨道等分点。他在位于关系到
轨道中心与太阳的位置等分点位置,认为地球的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与太阳
的距离成反比。这种关系被推广到其余星球轨道(这是错的),并被标记为
距离定律.
在尚未出现微积分工具的时代,开普勒开始用他自己的公式:
其中,β叫做偏近点角,t 是时间,r 为偏近点角的距离,i
为被测量的,图B
这个计算公式很麻烦,因此,近似距离值使用面积来代替。这种近似被证明是可靠
的预测行星的位置:行星在相同的时间内扫出相等的面积。其关系式是:
这是最初的开普勒模型),于是,又转向研究火星。仍然使用圆轨道,但是,情况
出现了偏差,偏差是8'
。就是说,用面积定律时,在近日点过快,在远日点过慢。
(在 β=90度或270度时)。图c
的研究,说明这种改变是合理的。轨道越来越接近扁圆。但是开普勒如何将面积定
律用到扁圆呢?为了计算方便,近似地用了椭圆,因为阿基米德已经有了椭圆的圆
份面积的计算公式!(注:就是类似圆面积分解为正多边形及小三角形的公式)
通过试验和纠正,他发现,短半轴为
1-0.5 e ^2 , 长半轴为 1 。
其中,e为距离CS 。
比值SP :火星-太阳实际距离,等于比值SP :PT
,
因此火星与太阳距离=PT=PC+CT (Figure
E)
故,太阳-火星距离 = 1 + cos
β ,知道这个距离,如何描述轨道模型?开普勒决定
把火星放在Q点(图E),即偏近点角的半径,距离对应于太阳到Q点的连线。
但是,这是不对的!曲线与观察数据不符合。误差达到 8'
。最后,开普勒发现
这个距离是 ρ = 1 + e cos
β ,应用到连接太阳与点w的线段,点w位于垂直于CA
的垂直线上。(图F)
偏近点角:
曲线模型是个椭圆,它可以正确预言火星的位置。结果,开普勒接受了椭圆。这是
火星真正的轨道。同时,开普勒也证明了轨道是个椭圆。
开普勒的证明:
经过八年的计算,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被并入新天文学,连同他的第二定律:行
星扫出在相同时间相等的面积,是前面提到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对行星轨道周期的
比率,在Harmonice
mundi发表,虽然没有像其他两定律那样明确。天文学家一 也发
表了一些小作品,包括stereometria doliorum
vinariorum,认为是微积分的史前史的
一项重要著作。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也值得一提
.开普勒日心天文学八卷集,包括了他的
行星运动三定律。第谷曾希望开普勒继续完成的鲁道夫星表终于在1627
完成了,这是
一张行星位置表,比任何其余119页的表格都要精确得多。
除了行星观测外,还有其他一些天体。他对光学感到兴趣,他在当时许多话题引起学识渊
博的笛卡尔的注意。
特征上。虽然他轻视实践,开普勒还参加了占星预言。他在格拉茨和布拉格出版了几本日
历,有足够的准确性让他获得早期声誉。虽然提供了收入,开普勒的经济情况也不理想。
尽管他成功了,但开普勒却一直饱受经济困难的折磨。当时开普勒因信仰问题,不断搬迁,
寻找宗教宽容,导致影响收入。好几次,他试图保留杜宾根教学岗位,他被认为是
新教徒而受到拒绝。开普勒于1630年11月15日去世。他在领取补发薪水的路上患急性发热,
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后来被埋在一个新教徒公墓。
他的女婿谈到开普勒的墓志铭:
我曾測天高,
今欲量地深。
凡俗肉體歸於此地。
Mensus eram coelos, nunc terrae
metior umbras:
Mens coelestis erat, corporis
umbra jacet.
I used to measure the
heavens,
now I shall measure the shadows
of the earth.
Although my soul was from
heaven,
the shadow of my body lies
here.
/////////////////////////////////////////////////////////
开普勒引用阿基米德计算面积的方法截图
oresme=14世纪时代
部分内容摘译:
通过类比推理,开普勒知道阿基米德关于圆面积的公式不能直接用于椭圆面积。
椭圆是圆的变形,所有纵坐标按照比值b/a缩短。14世纪后,人们可以认为椭圆
面积是圆面积的纵坐标压缩而成。压缩比值为b/a
。两者面积之比也是b/a。
结果是正确的。但对开普勒最好的办法就是椭圆周长给出的近似公式。。。
椭圆及一般曲线长度曾在此前(或此后)的半个世纪令数学家们困惑过。。。。
后注:现代人的评论,参考:
前一篇:《功夫熊猫3》英中台词对照
后一篇:乾隆时代的庄氏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