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写于1988年,迄今二十多年了,被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
然而最近,却有了争论。有位三线城市先生对《桥》深恶痛绝,说:这样的文章比三聚氰胺对孩子的毒害更大……。
三线城市对真善美感到了怀疑,怕自己的孩子学了这些会被社会的阴暗面残酷地吞噬掉。
我当时读这小文的时候,还不认识谈歌老师,也谈不上带着感情因素去读。
我当时读完感到的是一种震撼。一种正气,一种大义。
无论什么社会,无论什么时代,弘扬正气的东西都是都有意义有必要的。明朝的史可法率军抗击清军,战败被俘,不屈而死。清朝是怎么对待他的呢?清高宗追谥号为忠正。忠正,这是何等的荣耀,为什么这么推崇自己的敌人作为英雄加以宣扬?是因为满清皇帝也希望自己的大臣能像史可法一样坚贞不渝。
所以,说它假的人,只是因为自己心里灰暗,不愿意相信正义,不愿意相信美好的存在。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为社会为他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但愿三线城市先生只是在网上发发牢骚,否则您和您的儿子危矣。如果这样的人多了,那么国家危矣。
附: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工地惊醒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100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步,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100多号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独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