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房报及中国住交会国宅对话---国宅峰会

(2009-09-24 14:47: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操盘

中房报及中国住交会国宅对话---国宅峰会(2009-07-31 23:20:10)标签:文化地产 文化   分类:心生活运动史

 在建国60周年背景下,《中国房地产报》、中国住交会组委会联合推出“国宅”大展,该活动分为“国宅议事厅——国宅峰会——国宅大赏——国宅大展”四部曲。  “国宅峰会”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文化界、设计界、建造界大师三方对话,展望“下一个60年中国人居未来”,引发了一场波及深远的人居观念讨论和建筑文化评论。

 
  时间:2009年7月8日14:00-17:00

  地点:钓鱼台国宾馆

  主题:国宅峰会暨“国宅”颁奖典礼

【主持人】:国宅对话(三)文化大师、建筑大师、建造大师三方对话。有请第三场对话的嘉宾登台,他们是:
    王  刚:著名节目主持人,表演艺术家
    开  彦: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长
    易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红鹤沟通机构总顾问
    王建新:杭州中江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代表项目:中凯·东方红街)
    郑志刚:太禾集团设计总监(代表项目:泰禾红御) 
    徐海伦:远洋万和城营销总监(代表项目:远洋万和城)

  这个话题其实越谈越明确、越容易,那么交给王刚老师来回答,国宅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


对话论坛三
  【王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概念真的不是很清楚,慢慢有一点味道了,怎么说呢?酸一点吧,我们常说建筑以人为本,那么国宅自然是以国为本。

  我想首先从最低层次上要满足我们居住上的要求,比如说要大、要舒适。另外往高层次上说,能够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我想中国的一个宅地能够达到这样的层次,虽然是理想,但我真希望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主持人】:开彦老师。

  【开彦】:我觉得国宅应该代表中国人的身份,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所以住宅应该跟中国人的身份相符合。

  【主持人】:出去之后,你家的房子能够当半张名片使。

  【开彦】:中国住宅有很多成就,但也有很多不过硬的地方,这个不过硬的地方正是我们需要营造的。

  【易介中】:上网查了一下,这次主题跟典范住宅有关,其实形成典范,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很轻松的看待这个问题。要形成典范,一定不是奢侈的,又是独占社会资源的,也不能形成典范。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现在建筑的组成部分里,城市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觉得是文明,不是文化,在北京绝对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没有文化,所以我们缺的是文明建筑,不是文化建筑,我们缺的是文明的开发商,而不是念了点书有文化的开发商。其实有一个项目我想说一下,最近我看到一个广告,中铁四局承接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周边有一个40间的房子,而其中10间做成夫妻房,我觉得这是文明的。

  【主持人】:刚才听马未都先生说了这么一个观点,他说真正的国宅短期是不可能的,长期也是不可能的,怎么来理解?

  【王建新】:国宅的建成还是有阶段性的,我觉得一个人一生当中一部分是在家里,另一部分就是在外面。从我个人理解来讲,国宅首先在家的时候应该是宜居的,这包含了住宅建筑方面的一些功能,好的绿化环境,总的是以宜居这个词来概括。第二,其它的时间都是出门在外,我觉得在城市过程当中存在一个交通的问题,能够快速的到达,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我是来自杭州中江置业的王建新,回顾杭州整个住宅的发展过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杭州有非常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说杭州具备一些国宅的基础。杭州现在处在长三角地区,杭州现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级时代,这是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经济圈,以后到上海也就是30、40分钟,到南京1个小时。

  【主持人】:明白您的意思了,通过前面“感动”一词联系到您提到的交通便利,京沪高铁也在建设过程中,那时候也就4个多小时吧,那时候我们可能会有更深入的合作机会。郑先生,请您说一下国宅的事。

  【郑志刚】: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可以产生的,因为国宅一个它是代表了当代文化、艺术、思想,大家对它认可的程度;第二,它也是在当代文化、艺术、思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结合点。所以国宅这个概念在任何的历史阶段都可能存在。

  【主持人】:不光是远期,近期也有可能出现?

  【郑志刚】:对。第二,它只要能代表最高的文化精神成就,我觉得都可能出现。

  【徐海伦】:国宅应该是多维的概念,不同的时间、空间都有国宅,我觉得国宅是国之华宅的一个典范。

  【主持人】:王刚老师来给我们开下一个头,当我们对建造商有很多要求的时候,而他们达到这些要求的时候我们怎样去折中?怎样住进去又觉得还可以。

  【王刚】:不是我想折中,你不得不折中,中国的传统住宅,什么样呢?我脑子里首先会出现宫殿、王府,我们过去常说“中学为本、西学为入(音)”,但在房子上我觉得正好相反,西洋的房子还是很好的,中国的一位皇帝也曾经说过,住在这样的西洋房子里,比我住在养心殿住着舒服多了。另外,当时中国男人的三大理想是:吃中国菜、住西洋房子、娶日本老婆。

  所以我想西洋房这个结构是不能够的,但尽量的多增长点文化元素,尽管看上去觉得很嘲笑,挺好一楼,上面弄一个小帽子,但我们还是在追求着,起码在挣扎着呀。所以不管建筑学者还是开发商们,我们一块要追求这个理想,哪怕里面能填补一些文化元素,也是很好的,比如悬棺、花廊、门窗等等,使人们觉得舒适,来一个外国朋友会说,这是中国人住的房子。

  我就是这么一个想法。

  【主持人】:其实王老师描述这个概念,但这也是非常奢侈的,那么就有可能离我的理想越来越远,那还有没有地个理想?

  【王刚】:我再补充一下,如果说它奢侈,比如说依山傍水啊,过去可是一家一户,皇家贵族一个人占领了这些资源,而现在对于中产阶层的需要,现在一些大山、大水是不是作为公共资源使大家享用了呢。现在盖的一些这个别墅、那个别墅,有的时候真的是霸占了公共资源。但有的小区自己造了山、造了水,同时也符合人居的理想、观念,我觉得这是可以的。不要把我这个理解成广告,我现在的工作时就在西南三环那里,那里就是有山有水,我欣赏的就是这点。

  【主持人】:请开彦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在做这些努力、追求的时候,可能开发商们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这些压力怎么跟我们的需求相结合?

  【开彦】:中国的房地产发展的是非常快的、举世瞩目的,但现在的开发商都想把房子建成像王府一样,有这个趋向性,这样就会把房价提上去,而国外不是这样的,是注重室内的,我觉得室内是最根本的,所以如果我们抛弃了本,一些经验、一些财富做到了花叶上了,我觉得不是恰当的。

  【主持人】:先问一下徐海伦,你心目中的,最想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徐海伦】:我最想住的房子还是王老师说的那种房子,有山、有水的,但现在毕竟老百姓住的还是能居住、以人为本的房子,我觉得它不应该更加注重外面,而是住着更加舒服,包括跟你生活配套的,比如教育等等都很方便。

  【郑志刚】:我自己梦想中的房子应该不是很单纯的,这个房子不光是让我住,还能让我精神上很放松,像天地之间的一个小草棚,因为这是最简单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居住中很难达到这一点,正像刚才马老师最后提到的,像青花瓷一样。

  【王建新】:接着刚才的话题,实际上一个人一生当中应该有两个居所。在工作阶段应该是宜居的,但是现在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可能速度太快了,到你退休的时候,我觉得哪怕是农村都没有关系,当然有山有水更好,可能是你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这才是真正身心愉悦的,城市当中更多是一个工作场所。

  【主持人】:这个越了解越有意思了,甘蔗越到最后那一点越来越甜了,你是说从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

  【易介中】:其实从刚刚谈到现在为止,不过就是从国宅谈到当代的生活方式,其实现在有一个话题,大家都谈的很“烂”了,就是所谓的中国风,其实目前的状况都处在非常初级阶段,就像现在中国目前为止如果你要盖寺庙,大概99%盖的还是新古董的东西,但现在有一种玻璃教堂,而中国的建筑跟庙其实没有太大差别,现在有一种严重的状况叫做这是在造庙,是一个造庙运动。假设,如果我要设计一个房子,如果体现孝道?我觉得这是中国人需要注意的事情,我可能会把我们曾经失去祖先的牌位拿到这里。其实我们在谈中国风的时候,要慢慢的找回一些传统的中国风的东西。这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我们自己民族的问题不是我们中国人就能解决的,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看了几本文言文的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世界的建筑精英一起帮我们想什么是中国风的建筑风格,应该全世界的人加盟在中国的土地上解决居住问题,这样就解决了全世界的居住问题。

国宅 VS 国债

官宅怎么会是建筑典范?奢侈风,独占社会公共资源怎么会是典范呢?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主要部分,而最重要的是文明而不是文化,我们缺的是文明建筑,不是文化建筑,我们缺的是文明的开发商而不是念了几本书有点文化的开发商,我们缺的是可以有效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筑师与施工队伍。地铁亦庄线宋家庄交通枢纽工地宿舍区内的免费“夫妻房”,让来京多年的农民工们与久违的妻子团圆了。三十间临时房里有十间是夫妻房,中铁四局承包项目部让政府提倡了多年的人性化服务变成了现实,这在北京尚属首次,它将为本市其他工地提供借鉴。

别忘了,我们只有从农村里用文化换来的棉花,才可能在城里拿棉花换来文化,而产生附加值。

如果谈文化大宅

建筑师在哪?要嘛找个白人,要嘛找个画图的,开发商连跟明星建筑师或者学院派建筑师合作的欲望都很低。

施工单位在哪?按照目前我们所接触的顶级豪宅项目,完全有能力找国际知名建筑工程企业做项目管理的时候,开发商还在算他们的现金回报率。更别说,我们知道的所有国际知名建筑工程企业的研发部门所做的技术升级几乎都在中国的地产项目里难以见到,几个例子,我有很多次深度参观日本地产的机会,当他们把这个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全过程演示给我看的时候,除了这个房子完全没有谈到当代日本风以外,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什么才是日本文化,甚至看着眼前的这个毫不起眼的方盒子,怎么看怎么都像日本建筑,就不像德国的,不像英国的。

光靠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跟没有研发部门的开发商以及广告公司用文化忽悠,就可以上了一个文化档次吗?

所谓房地产的现代中国风,就像我们中国现在盖的假古董寺庙一样的处在初级阶段,没有人可以说美国的玻璃教堂或是日本的清水模禅寺不是宗教建筑的时代,我们还在为了营销的手段而找卖点,而不是真正的谈到一种建筑运动,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急需一种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参与的大型造城建筑运动,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读了几本书,看了几本文言文的书,就可以成为现代中国风的种子球员,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都有设计现代中国建筑的能力,只要他是了解或者有研究“建筑”能力的人。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西方好的指挥家,都有能力指挥谭盾的作品。

如果建筑真的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所谓的现代中国风应该是凝固谭盾的音乐,而不是凝固过年时在百货公司放的恭喜发财。

 

我们在讨论北京国宅的时候,更要警惕自己不要成为“债留北京”的“国债”才是根本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