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 鸣
昨夜雨疏风骤,颇多寒意,我在雨打西窗篷的伴奏中做着自己的“中国梦”。早晨醒来,透过落地窗望去,伊犁宾馆院内的一切洁净如洗。没有一丝儿风,只是细雨仍在飘洒。
简单朴素的早餐三下五去二地快速解决后,决定去和汉家公主见面。这是昨天就计划好了的。
秋雨中的伊宁市别有一番情趣,不同民族的孩子相伴而行,早早地在细雨中匆匆赶往学校,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上总是洋溢着和谐与希望。他们是伊宁走出家门最早的人。
我漫步伊宁市的街头,感受着这座边陲城市的魅力。它让人感到既陌生又亲切,既热情又神秘。
我仰望伊宁的天空,看不出它与别个城市的不同。这时候,天空全被染灰了,雨还在下,极细的雨丝从浅灰色的箩底筛下来,密密地无私飘向地面,公平得无可挑剔。
秋雨中走在伊宁的大街上十分惬意,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在了汉家公主纪念馆的大门前。细雨中,古朴典雅的大门前没有几个人。我喜欢这样。我想,纪念馆不是山水风景区,看风景人多了也没什么,反正是走马观花,各看各的。参观纪念馆还是人越少越好,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地“走读”,不会有多大收获。来到一个纪念馆,不仅仅是看,要紧的是感悟,如果匆匆“串”一趟,那实在是浪费时间。
走进大门,我并不急于进入展厅。环顾纪念馆的院落,我希望能探索它的内涵。秋雨把院子里的一切全都沐浴了一遍,连绿地上的草叶也不遗忘,捎带着把我身上的皮夹克也洗得发亮。
我仰望天空自问,这是两千年以前的秋雨吗?我对着宽厚而寂寞的展厅发问,我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两千年前的汉朝了吗?
还是走进去吧,和我要拜访的公主见面。
一
我终于看到了神往已久的细君公主,当然,怀抱琵琶坐在我面前的不是那个生长在明媚扬州的小姑娘刘细君,也不是在京师长安被封为公主的刘细君,她是乌孙国昆弥猎骄靡的右夫人。
我仔细端详这位公主,觉得她和我想象的十分相近。我似乎听到了这位右夫人弹奏琵琶,在幽幽地吟唱她创作的《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我不由得想起七十年后所谓“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的王昭君,那个被后人誉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也曾经创作了表达心声的《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頏。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两位“和亲”的妙龄少女都是通过诗词,唱出她们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哀怨。
我抛却联想的干扰,开始向细君公主问好。细君颔首微笑,她说自己很寂寞,正好希望有人聊天。她轻声细语地诉说她的身世,像叙家常。
细君的爷爷是汉武帝的哥哥刘非,她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她是大汉朝皇上的亲侄孙女。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她父亲上吊死了,据说是因为谋反未果。她母亲受到株连被斩,细君那时候很小,皇上没有杀她。她成了孤儿,流落民间,被好心人收养。几年后,细君的叔叔被封为广陵王,他几经周折终于把细君找到了。这时,她已经是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
叔叔惊异于细君貌若天仙,气质非凡,聪明伶俐,机敏过人,决心好好培养她。他让专人教授细君典章、音乐、歌舞、礼仪。细君聪敏好学,饱读诗书,妙解音律,很快成长为才艺双绝的旷世佳人。据说,琵琶这种乐器就是细君发明的。
细君公主面容圆润,她似乎笑而不语,怀中的琵琶在沉睡。我却好像能听到她纤纤素手轻拨琵琶,像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像是呜咽的泉水之声。
细君美貌和才艺被汉武帝知道了,他为了对抗匈奴“断其右臂”而进行和亲,就召细君进京。细君从江都出发至长安,行至安徽灵璧时曾停车驻马,手抚巨石回首故乡,久久不忍离去,在石壁上留下深深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被称为“灵璧手印”。元代诗人钱惟善在其著《灵璧手印篇》中说,“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另有诗句“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雷,石痕不烂胭脂节”。
细君到了京师,皇帝召见她,亲口封她为汉朝公主,并告诉她,为了联合乌孙共同抗击匈奴,命她到边塞和亲。细君慨然答道:“天下果得太平,虽死无恨!”皇帝很高兴,细君离开京城那天,满朝文武百官送到西郊,宰相亲自举杯饯行。皇帝赠赐给她一驾凤辇,陪嫁的彩礼排出二里远。仅有16岁的细君带领着朝廷派出的官员、军士、乐师和乐队、各类技术人员、医生、侍女及杂工370多人,一路上浩浩荡荡,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十分壮观。为了迎接细君,乌孙国王做得也很好,沿途布置无数官民演奏胡乐,载歌载舞以隆重仪式表示欢迎。乌孙王看到细君花容月貌,十分高兴,特别为她建造了仿照汉朝宫殿的房子。乌孙的老百姓看到她典雅端庄,皮肤极为白嫩细腻,都非常喜欢她,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为马奶公主。
细君像是在说,她远离故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仍不免惆怅,寂寞之中就写了《黄鹄歌》寄托愁绪哀思……
她的《黄鹄歌》后来被班固收入《汉书》,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为后世传诵,还被称作历史上第一首边塞诗。细君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才女”。《黄鹄歌》突破了前人“诗言志”的樊篱,着重抒发真挚、丰富的感情,首开诗歌勇于抒情的先河。她不时弹奏琵琶自唱《黄鹄歌》,此事传到京师,皇上也感动了,就派遣专使每两年馈赠许多珠宝锦绣,以安慰她。细君是昆弥的右夫人,后来匈奴王也把他的公主送给昆弥为左夫人,想破坏汉朝和乌孙的友好关系。
细君公主立即意识到,这已经不仅仅是婚姻,而是一场政治博弈。她感到形势的危机和责任的重大,顾不得个人的凄苦哀怨,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经常和昆弥在一起谈论乌孙政务,介绍汉朝情况,还常常把自己的财物、绫罗绸缎、金银器皿分赠给乌孙王左右的近臣,向他们宣传汉朝的强盛,以巩固乌孙和汉朝共同抗击匈奴的联盟。
年逾古稀的昆弥按古代乌孙的风俗决定,在他生前将细君嫁给继承他王位、年纪与细君相仿的孙子岑陬军须靡。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细君实在难以接受,她上书武帝求救。然而,武帝接书后回信说,望以国是为重,随从乌孙国俗。万般无奈,细君只好嫁给岑陬军须靡。她和岑陬军须靡生了一个女孩不久就去世了。
细君公主的婚姻是政治婚姻。在汉朝和匈奴博弈的这盘大棋中,她就是一枚过河卒,按游戏规则,她这枚过河卒只能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决不允许后退半步!这就是细君公主的历史使命,也是她在当时历史长河中的必然命运。细君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根据史书记载,西汉和亲的公主有13人,但在细君之前均不成功,真正获得成功的,细君是第一个。
绝代佳人细君香消玉殒。两千多年一晃而逝,刘细君的踪迹何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值得庆幸的是,十多年前,经过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考证,伊犁昭苏夏特大峡谷口的乌孙古墓群中,有一座就是细君公主的墓葬。细君公主墓坐落在乌孙山系的谷口,距夏塔古城约8公里,西接哈萨克斯坦国,北扼夏特河,南依汉腾格里峰,东临乌孙山,墓高近10米,底径40米。于是,有人就在墓前立了墓碑,并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细君公主全身雕像。伊宁市也有了汉家公主纪念馆,细君公主的在天之灵应该得到慰藉了吧。
二
接着,我看到了解忧公主,她穿着据说是匈奴人的服装,英姿飒爽,面带优雅而自信的微笑。她是那样的丰腴健美,那样的器宇轩昂,一看就知道,她性格开朗,聪慧乐观,通晓事理,聪慧灵敏。她那明亮的双眼似乎在对人讲述着遥远的神秘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就是乌孙国母啊!
解忧和刘细君的遭遇差不多。她的爷爷是楚王刘戊,他也是因为“谋反”被处死的,解忧那时很小才躲过一劫。好在她没有细君幼年的悲惨遭遇。
细君公主去世后,皇上又让解忧公主嫁给岑陬军须靡。她理解皇上的和亲之举,既然皇命在身,就得为国效命。好女儿不让须眉,解忧慷慨踏上征途,西出阳关,奔赴乌孙。她很快就适应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她喜欢骑马,并学会了打猎。她常常穿着乌孙服饰,皮衣革履,头戴翎羽帽,身穿貂狐裘,肩披狼尾,乘坐天马,和乌孙王一起,带着随从巡视部落,或在唐布拉河谷揽胜,或在昭苏草原消夏。她对乌孙人畜的繁衍、政务的盛衰都极为关心。她知道乌孙的兴亡,直接关系到汉朝与乌孙共同抗击匈奴的成败,所以,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不仅当好汉族人民和乌孙人民团结的友好使者,也要做好乌孙王处理军务、政务的得力助手。
军须靡去世后,解忧公主就按照乌孙的习俗嫁给了翁归靡,和他生了三男二女,成了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后来她的大儿子元贵靡做了乌孙王,二儿子万年做了莎车王,三儿子大乐做了乌孙左大将,大女儿弟史做了龟兹王夫人,小女儿素光为乌孙呼韶侯的妻子。他们都各尽所能,维护了乌孙和汉朝的友谊。
翁归靡病逝后,解忧公主只好按照乌孙的习俗又嫁给泥靡。泥靡行为残暴,被乌孙人称为“狂王”。
匈奴看到乌孙与汉朝合好,就仇恨在心,发兵吞掉车师国,接着侵犯乌孙,还让乌孙断绝和汉朝的关系。形势危机,乌孙许多大臣主张投降匈奴。解忧公主让乌孙王在她的住处召开会议,她备办了丰盛的酒席,宴请乌孙的权贵重臣。菜肴用汉朝精制的银碗和名贵瓷器盛放,食品是汉族厨师烹饪。解忧穿着汉朝的服饰,全身珠光宝气,和大家共饮美酒。她告诉大家,汉朝一定会出兵援救乌孙。
就在这时,汉朝的十五万大军分兵五路,齐头北进,攻打匈奴。同时,汉朝又派常惠持节前来乌孙,与乌孙王一起率领乌孙五万精骑兵,从西面奇袭匈奴。匈奴大败,四万多人被俘虏,另获得马,牛、羊、驴、骆驼七十多万头。这些胜利品全归乌孙。从此,解忧公主在乌孙享有很高威望。
回想当年,解忧公主年意气风发,怀着满腔豪情,十九岁就不远万里来到乌孙,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为了汉家的江山,为了民族的和好,她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奉献了满腔的心血智慧。她历尽沧桑,受尽委屈,经过了无数惊涛骇浪,血雨腥风,化干戈,定基业,一身担起两国数十年的和睦安宁。但岁月无情,漫天的风沙吹皱了如花笑靥,无情的冰雪染白了满头青丝。离家万里,和亲数十年,没有一日不曾思念故土,该回家了。她上书皇帝,表示年老思乡,请求返回汉朝。皇上很快派人把她接回京师。
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携三个孙子终于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长安城。红颜离家,皓首归来,长安繁华依旧,女儿青春不再。汉宣帝感慨于解忧公主的巨大功绩和为国所做出的奉献,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和安置了这位大汉的功臣。解忧在长安安享了两年的晚年时光后去世,乌孙带回来的孙子们为她守灵。汉宣帝以公主待遇厚葬了她。
三
我看到了英姿飒爽的冯嫽冯夫人。
冯嫽原来是解忧公主的贴身侍女,她虽然出身卑微,但生性聪慧,知书达理,解忧公主很喜欢她,待她如同亲姐妹。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就把冯嫽带到乌孙。由此,冯嫽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了她后来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丽事业。
冯嫽到达乌孙后,常驰马牧场,出入毡房,很快就通晓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解忧公主派冯嫽以公主的身份,持汉节到西域各国进行友好访问,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冯嫽是个杰出的女子,通晓经史,为人精明多智,她进入南疆后,每到一处,都以真挚的感情,向当地人民表达汉朝政府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并且对各地敢于抗拒匈奴的首领和人民给予积极的赞助和鼓励。各国君臣见汉朝以女子为使,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谈时连翻译都不用,惊奇之余,啧啧夸赞。因而,她每到一处,当地人民就远接近送,人们都敬重地称她为冯夫人。
冯嫽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乌孙的右大将看到她这么多才多艺,就想娶她为妻。她也喜欢右大将的英勇善战,战功显赫。解忧公主当然十分欣喜,立即成全了他们的婚事。他们结婚后恩恩爱爱,生活很幸福。
冯嫽知书达理,经常帮助教育解忧公主的子女。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所生女儿弟史举止优雅,从小跟母亲和冯嫽学习诗书礼仪及音乐,她喜欢模仿冯夫人的言谈举止,佩服冯嫽女外交家的风度。而冯嫽也喜欢弟史的聪明美丽,勤奋好学。冯嫽出访西域邻国时,常把弟史带在身边,让她见世面,开眼界,长知识,学礼仪,一心想把她培养成将来能佐理王政的贤德夫人。冯嫽带弟史到龟兹国访问时,年轻的龟兹国王对弟史一见钟情,对冯嫽说要娶弟史为妻,请求冯嫽给他做媒。冯嫽对解忧公主报告后,终于成就了这桩好姻缘。
翁归靡病逝后,解忧公主按照乌孙的习俗嫁给“狂王”泥靡。狂王倒行逆施,搞得众叛亲离。匈奴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儿子乌就屠对狂王特别不满,早就有意取而代之。解忧公主多次和冯嫽商量,想解决他,冯嫽觉得时机尚未成熟,劝公主等一等再说。
不久冯嫽就奉公主之命去山南各国开展外交活动,想不到解忧公主心急,联合出使乌孙的汉朝使者魏如意暗地商量,刺杀狂王,立她和翁归靡的大儿子元贵靡为乌孙国王。魏如意就在自己的使者驻地设下“鸿门宴”,要杀狂王。想不到武士们仅仅刺伤了狂王的胳膊,狂王跳上快马逃跑了。狂王迅速带兵将解忧公主和汉朝使臣包围在乌孙赤谷城。汉朝西域都护府发兵解围,安抚狂王,以求和解。冯嫽听到这个消息,赶紧从山南回来。
乌就屠早就想除掉狂王,此时机会来了,他急忙在北山下纠集部队,突然把狂王杀了,自立为王。然而,宣帝不承认乌就屠自立为王,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领15000兵马至敦煌,要讨伐乌就屠。乌就屠得到消息后,就打算联络匈奴对抗汉朝。西域都护郑吉觉得,汉军未必能打败以逸待劳的乌就屠的军队,这事最好和平解决。他就想派一个有威望、能言善辩的使者去劝说乌就屠自动让位。郑吉对冯嫽比较了解,他就让冯嫽前去。这可不是好差事,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十分危险。那乌就屠连狂王都敢杀,还有什么他不敢干的!
值此危难之际,冯嫽无可推脱,不说别的,为了解忧公主,她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冯嫽的夫君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不错,她和乌就屠也算熟悉,与他没有利害冲突,他还不至于杀冯嫽。于是,冯嫽见到乌就屠,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将军夺了王位,似是可喜,但是喜中不可无忧啊!如今汉朝大军已到了敦煌,将军这么少的兵力,岂不是让羊群和猛虎搏斗?乌就屠老实说是不行。冯嫽再给他讲道理说,那匈奴一向欺负乌孙,你想靠他们简直就是水中捞月亮;而汉朝与乌孙一向亲如一家,何必开仗结下冤仇。真要打起来,百姓遭殃不说,将军必然身败名裂。望将军好好想想吧。乌就屠自知远不是汉军的对手,终于让步,他老实对冯嫽说,愿听夫人劝告,让位给元贵靡,但求汉朝给我个封号。冯嫽当时爽快答应,又悉心劝慰一番。
宣帝听说冯嫽兵不血刃,就圆满解决了乌孙国内乱的大事,十分高兴,诏令冯嫽回长安,当面汇报西域及乌孙国的情况。冯嫽接到圣谕后,立即动身,马不停蹄赶到长安。
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不期而集,争睹这位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当日,宣帝在宫中召见冯嫽,亲自询问详情。冯嫽当时的身份已经不再是公主的侍女,她不仅是乌孙国右大将的夫人,还是“一女能敌数万兵”为汉朝立下大功的使者。她已经是见过各种大世面的贵妇人,她面对皇上,轻松自如,侃侃而谈,向皇帝详细介绍乌孙和西域各国的情况,描述劝导乌就屠罢兵的经过,并建议汉朝给乌就屠封号以安其心。皇上觉得冯嫽很了不起,既有孤胆雄心、足智多谋,又有远见卓识,欣然采纳她的建议。皇上不再考虑冯嫽的出身,破天荒封冯嫽为正使出使乌孙。冯嫽是中国第一位女大使。
冯嫽风尘仆仆赶回乌孙,风光无限地乘坐驷马锦车,手持汉节,召乌就屠到赤谷城宣读诏书,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按六、四划分人口地界,大王管六万帐,小王辖四万帐。冯嫽还向大、小昆弥分别赐给汉朝官印绶服。她奔走斡旋,机智应对,运筹帷幄,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汉朝与乌孙的一场杀伐。
后来,解忧公主老了,她思念故土,汉宣帝派专人把她和冯嫽一起接回长安,以厚禄优礼相待。可是,冯嫽人在长安心仍挂念乌孙。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是冯嫽一手带大的,对他的儿子星靡也尽心教育。后来元贵靡死了,他的儿子星靡为乌孙大昆弥。由于星靡生性懦弱,继位后因治国无方,致使乌孙局势再起动荡。冯嫽对此很不放心,就给皇帝上书,请求返回乌孙帮助星靡。汉元帝考虑到西域的情况,不忍心让七十多岁高龄的她再次出使,但由于冯嫽情真意切,一片赤诚,元帝只好答应了。
冯嫽,在一百多名汉军官兵的护送下,又精神抖擞地重返乌孙。乌孙的臣民听说她回来了,许多人骑马跑出几百里远道相迎。冯嫽回到乌孙后,以她的威望与才干,游说乌孙各方消释嫌隙,精诚团结。她白天协助星靡和大臣们一起处理国政,夜晚不辞劳苦地教星靡学习经史,向他讲授做仁君的道理。于是,乌孙得以国泰民安,汉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也因此得以继续。她为大汉社稷耗尽了大半生心血,和乌孙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度过了有生之年。
四
我走出展厅,来到院中,稀稀的雨丝仍在飘洒。我坐在院中的长廊下,思绪绵绵。我想,冯嫽多亏有解忧公主把她带到乌孙,又让她参与政事,还成全了她和乌孙右大将的婚姻,冯嫽才有机会显露她的才能,施展她的抱负。如果她一直是解忧的侍女,她会怎么样?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但是,如果道路只有一条,又如何选择?晴雯曾经想选择,又是撕扇子,又是抱病补孔雀裘,无非是选择改变自己“奴才”的命运,改变了吗?细君公主开始不愿意嫁给军须弥,她有选择的可能吗?王昭君倒是选择了,因为恰巧她遇到那个条件。冯嫽选择了,因为解忧公主给她了条件,成就了这位中国的第一位女外交家。由此可见,曾经的“家庭出身论”是多么的荒谬和可恶。
所谓“和亲”从汉朝就开始了,连绵不绝,直至清朝。西汉娄敬鉴于美人计的效用,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他解释说,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多多陪送嫁妆,匈奴必然慕汉朝钱财而立汉公主为阏氏。这样,汉公主生的儿子就是太子了,将来接替单于。单于只要活着,就是汉朝女婿;单于死了,汉朝的外孙就是单于。还没听说过外孙敢和外公对抗的。听,娄敬想的多妙啊!
汉高祖刘邦真的听从了娄敬的建议,要把自己的嫡亲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可是吕后一听就不干了,大哭大闹,说我就这一个宝贝女儿,你把她送到那北方蛮荒之地,她受苦不说,我想见她都见不上了!刘邦无奈,只好在后宫找个美女送给单于了事。
上行下效,老祖宗这么干,以后的皇帝搞“和亲”,谁也不会嫁自己的嫡亲女儿,都是找一个同宗室的女儿,临时封个公主的名号送出去。那汉元帝更是出奇,连同宗室的女儿也不用,把个王昭君也就是王嫱嫁给匈奴单于。这且不说,可笑的是昭君临出嫁,汉元帝这才发现,王昭君太漂亮了,竟然有“沉鱼落雁之貌”,他后悔呀,连肠子都悔青了!原来王嫱是被皇帝选入宫的“秀女”,因为秀女太多,皇帝看不过来,就让画工给秀女画像,皇帝根据画像宠幸。王嫱觉得自己美貌无双,就不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给王嫱画像时做了手脚,所以,王嫱好几年见不到皇帝,心里又气又怨。后来听说要选人“和亲”,她一气之下就自愿报名。于是,毛延寿露馅了,被皇帝杀了头。而汉元帝当着匈奴呼韩邪单于的面,又不能赖账,只好忍痛把王昭君嫁出去,心里又过意不去,只能大大地增加嫁妆的含金量。而王昭君到了匈奴,也确实对两国的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和亲”的“战略意义”,许多的理论家已经早有评论,不过,有些专家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要让他的女儿去“和亲”,不知道他会做何种选择?不管怎么说,确定无疑的是,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战争,就是为了保护自家的女人和孩子。以前描写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写红军战士冲锋时大喊着:为了斯大林,冲啊!实在是假象。“和亲”为了平息战火,甘愿把自家的女人送出去,泱泱大国的男子汉都是软蛋吗?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光“国君”丢脸,本国的劳苦大众也会汗颜。如果和当代的“愤青”提起这事,“愤青”们即使不骂“他妈的”,也会感到酸溜溜的浑身不自在。还是西汉大将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言,听起来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
当然,历史已经铸就,不容篡改,刘细君、刘解忧、王昭君们,当然也包括冯嫽,这些弱女子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和亲”,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早已经为国人所共识,对她们绝不能有任何的苛求,应该对这些“一人能敌数万兵”的女子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赞誉。我们回顾历史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现实和未来。红色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说过,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我走出汉家公主纪念馆,有点留恋地回首看去,纪念馆无言地肃立,该说的已经全说了,自然无需再言。
细雨不知道何时悄悄隐去,太阳露出了温暖的笑靥,它两千年如一日地拥抱着这块土地,永远是这么无私和公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