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有南洲丁 后有新昌城

(2007-07-16 23:51:56)
标签:

新昌

丁氏

文化

分类: 读书杂记

  “先有南洲丁,后有新昌城”,这一句在新昌乡间流传了很久的民谚,会牵引着人们的思绪回到很远很远的从前,这从前是指后梁开平二年即公元908年新昌县建立以前的悠久岁月。听多了这句民谚,就有了一种去实地踏访的愿望,冬日暖阳,在一个暖洋洋的冬日的早晨,这种思绪牵引着我们来到了南洲村。

   南洲村是小将镇境内的一个大村,在菩提峰的东北麓,菩提峰因山巅有石似佛而名,海拔996米,是新昌县的最高峰,发源于菩提峰以东的一条溪顺着山势而下,到了飞凤山边冲积出一弯狭长的平畴,南洲村居就在平畴之上溪的两边,这条溪就称“南洲溪”,为古剡溪上游沃洲湖的源头之一。

   我们沿溪而行,村民在忙碌了秋收以后,悠闲地晒着冬日暖暖的阳光,安排着怎样过一个安乐的新年,向村民问及对于“先有南洲丁”的理解,一位丁氏说,南洲村以丁氏最多,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他们的祖先丁崇仁,最早迁入新昌,尊奉为南洲丁氏第一世祖,“云升洪秀发,从兹著奇英”,这几个字是丁崇仁以后五十九世起的排行字目,现今的丁氏都是丁崇仁的六十几代孙,还有刘氏、石氏、潘氏、王氏、娄氏、黄氏等等,都是后来迁入的,还说村里丁氏的旧事要数丁法祥最懂,顺着他的指点,我们找到了丁法祥先生。

    丁法祥的家在下书房,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古民居,石门额上刻着“周中旋规”四个大字,堂中有精美的雕刻,丁先生见有陌生人相访,笑脸相迎,问及南洲村的古迹旧事,他说一时也讲不清,他讲的又不如《南洲丁氏宗谱》的记载详细,就一边捧出宗谱,一边简要地解说着,《南洲丁氏宗谱》始修于西晋咸和元年(326),九世祖安丰刺史丁敬明作谱序,2004年清时节,他和丁金叶等人又发起筹资重修,这已是丁氏第十一次修谱了。宗谱一页页翻过,南洲丁氏的历史就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

    东汉年间,南洲这一带萋萋的青草和流水的潺潺迎来了最早的一位主人,这人姓丁名崇仁(104—174),原籍山东济阳,官由承事郎仕至太尉,目睹了朝廷官场的昏暗之后,他请求出为地方官,担任了剡县令,任满之后,不愿回故乡原籍,要找一个有青山绿树、清流碧湍的能避开世俗纷扰的地方隐居,溯着剡溪而行,高高的菩提峰招引着他前进的脚步,在山脚的一片绿洲之上,他找到了山水给予人的一种宗教般的慰藉,就开始卜筑垦荒,筚路蓝缕,以启山村,丁崇仁在这里安下了一个安享天年的窝,人类频繁的脚步声随之响起。新昌最高峰脚下的南洲开始有了缕缕的人烟。

    丁崇仁有三个儿子,长子丁敬道、次子丁敬德回山东原籍,幼子丁敬礼随父居南洲,到东晋末年,兵燹不断,人烟寥落,只有丁光一支延续下来。唐末五代十国纷争,十国之中有一吴越国,由钱镠创建,都城为杭州,古剡县善政乡境内的南洲丁氏已繁衍到了卅一世,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以此地人、物稍繁,始分剡县十三乡置新昌县”,丁氏家族中的丁会(865—945),在钱镠商议建立新昌县时曾参与同议,由此看来,南洲丁氏对于新建之县要昌盛昌隆的呼声或多或少影响着吴越王的决策,这一决策在新昌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意义深远。丁会后来又在后唐明宗朝官居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授院干掌南北院事。

    南洲丁氏入住新昌以后,在西晋末有梁氏迁入,在南朝有王氏,在隋、唐时期有杨、董、俞、石、黄等五族,五代时期有潘、胡、何、吴、陈等五族,他们虽都是在新昌县建立以前迁入的故家旧族,较之于南洲丁,他们显然又是后来者。由此看来,“先有南洲丁” 一说,不仅指南洲丁氏是有宗谱记载最先迁入新昌县境的家族,还应指南洲丁氏是新昌县建立的参议者,这是新昌县的光荣,更是南洲村民的光荣。

    在宋代,南洲丁氏有“一门三进士”的家族荣耀,丁道,宋淳化年间进士,授凤翔观察使,丁道的两个孙子也是进士及第,丁载,宋熙宁癸丑进士,官乐清县令,丁职,宋元丰壬戍进士,官青田县令。通诗书、知礼仪的丁载、丁职兄弟俩,熟读了“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等子曰诗云后,深知祖宗创业之艰难犹羽族呢喃之覆翼,就倡议建造丁氏宗祠以寄托追远报本之情思,宗祠取名为“燕翼堂”,后来又屡经修葺,清雍正年间又改址重建,解放后改为小学校舍,现只存祠宇的中堂,五开间,梁柱牛腿上雕的人物花鸟图案依然栩栩如生。另外,南洲村上堡的慎德堂、下堡的贻徽堂,可谓是大宗祠“燕翼”下的子宗祠。

    卅十六世丁载、丁职之后,有丁良弼为安抚司议事,丁宇之为赵宋郡马,南洲丁氏日渐兴盛,以南洲为始居地发祥地,不断有人向外迁移,新昌县外,有宁川凤潭、杨广,上虞下湖溪,嵊州市许宅,天台县直溪、尖山、大同培山等地,新昌县内有彩烟竹潭、遁山、里丁、灵山下、茅洋、下石演、莒根、岭脚、查林、大岭下、刘门坞、珂山、丁家坞、秦岩等地。卅九世起以乾、坎、艮、震、坤、兑、巽、离这八卦分派,南洲丁氏繁衍发展成为新昌县东之大族,燕翼之恩,绵绵延延,代代相承。

   

    在明洪武年间,南洲丁氏出现了一个文化的繁盛期。洪武十三年(1380),丁氏中有一位名义字宜民者,以才能荐授饶州乐平县令,以气节闻名的侍讲学士宁海人方孝孺作《赠宜民丁君乐平令序》,称丁宜民“超逸有美才”、“凡所弛张操纵皆当乎民心”;丁宜民身为乐平县令,牢记牧民教化之职,把寄托自己为官治民思想的诗文结成《康山诗集》,庐陵人夏伯时为之作序,方孝孺又为之作《乐平令康山诗集后序》,称“丁君之诗每以宓子贱巫子期诸人自明,而于化民厚俗之事,恒拳拳焉”,道其“格律辞气,皆有足称”。丁宜民不愧为古代南洲的一位乡贤,现在看来则是当时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

 

    丁宜民在南洲村中的第宅名“遗安斋”,遗子孙以安,安居才能乐业,居安而要思危,方孝孺撰写的《遗安斋记》,道尽了遗安斋所蕴含的高情厚义以及遗安斋里里外外的许多故事,“丁君其尚力于为善继,自今后,闻越之东南有盛大之族显于当世者,其遗安之后人也哉!”每每读到此处,先辈满怀着殷殷的期望的叮咛和嘱托仿佛就在耳边久久回响,不禁令人为之精神振奋,而后又掩卷长思,每一位遗安之后,应当不负重望,为着南洲丁口的兴旺和经济上、文化上的盛大而勉力作为!

 

    丁宜民后来升为刑部主事,他的出官入仕不但成为丁氏家族的荣耀,还造就了乡村宗族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当时宁海县有位陈仲彝,其祖父不幸少孤随母归宁海陈氏,历祖、父三世姓陈,仲彝在逆旅之中遇见了新昌的丁宜民,论及族姓,说起南洲丁崇仁,俩人知为同族,曾为陈姓的仲彝不敢背叛自己的祖宗,不敢忘记祖居之地南洲,就复姓为丁,还很郑重地特请同里人方孝孺撰写了《复姓丁氏序》讲明原委,“尊祖者莫先于知姓”。仲彝后代所居的村庄现名“坑边丁”,坑边丁氏知道自己的祖先源自“南洲丁”。南洲丁在当时已时是一个响亮的吸引人的称号,南洲则是一个凝聚着丁氏的许多情感的美丽的地方。

 

    丁宜民在朝为官以亲民,在南洲丁氏家族则完成了一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盛事,他倡导重修宗谱,先请好友方孝孺写了序言,方孝孺又再请翰林院大学士金华人宋濂写了《赠丁氏重修宗谱序》,这些出自名公巨儒之笔的墨宝,不但为新昌先有的南洲丁氏增光添彩,还继起了一股的鼎盛的文风,在菩提峰下南洲溪边代代相传。现在,新的宗谱在丁法祥等人的倡导下重修竣工,南洲历史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在新的宗谱里,增添了许多新人新事,每一位南洲丁氏都会明白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会找到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和亲近感,这也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乡贤美德的弘扬、乡风美俗的流播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文明村村行,乡风代代传”,南洲村走在了新昌县众多村落的前列。

 

    古代女性留下名字的极少,这极少的女生中又多为有女德的烈妇孝女,新昌也如此,南洲村丁锦奴,不但留下姓名,还与一个以她命名的“夫人潭”永远的联系在一起。丁锦奴为宋郡马丁宇之的玄孙女,顶蟠七螺,颇知书,能翰墨,后来嫁到了棠洲村,成为山东佥事唐方之妻,明洪武年间,唐方因故受牵连被害,锦奴当没为官婢,监押者涎其美色,锦奴跳入潭中以死全妇节,此潭因名“夫人潭”。古人感念锦奴之女德,以诗歌之:“寒潭千仞蛰龙居,命妇全归乐有余。一死至今昭白日,丈夫应愧不能如。”夫人潭在沙溪镇棠家洲村边,离南洲村不远。

 

    南洲丁氏还创造了新昌历史上的一个“飞地”奇迹。丁澄在明代初年迁居杨广(音染),他的后代子孙就居住在杨广及其附近的一些村庄,这些村与新昌县境不相连,是插入宁海县境内的新昌县最东部地区,虽在宁海县地域包围之中,居民都是南洲丁氏的一个支派,怀着对故乡本土的眷恋和归依,不愿划归宁海县。飞地内有六个行政村,三十多个自然村,旧称“大辽乡”,人称之为“新昌飞地”。飞地在方圆七十里的龙坑山一带,这里又称南天姥,位于宁海、天台、新昌三县交界之处,国民党统治势力鞭长莫及,成为中共宁天新县工作委员会活动的主要地方,一个活跃的游击区。到1949年,管理的诸多不便,出行的诸多困难,村民才同意将飞地划归宁海县双峰乡管辖。这里是一块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现在,以白溪水库为依托的天河生态风景区,已被水利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丁氏祖先画像收藏在村老年协会,为民国时期重绘,画像比文字的记载形象多了,像的人物都是家族中值得尊崇的,据说原来有二十多张,现在只剩下七张,分别是汉太尉始祖崇仁公像、九世祖安丰刺史敬明公像、廿九世祖唐赠通议大夫洛公像、卅世祖唐赠通议大夫誌公像、卅一世祖唐兵部右侍郎会公像、卅六世祖宋进士乐清令载公像,祖先的衣冠早已做古,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让后人顶礼膜拜,他们的言行德泽永垂不朽。

 

    丁法祥说,这些年来,他旧的、新的宗谱不知翻了多少次,里面有许多值得崇拜的祖宗大人,越看越觉得里面的故事太多,许多清官、乡贤、节妇、耆德都是值得子孙后代借鉴效仿的模范,他至今还没看够;很自然,这一时半天里,我也无法把旧的有二十卷、新的厚厚的三大本的宗谱从头到尾翻阅一遍。

 

    走出下书房,暖暖的阳光依然照耀着新昌最古老的一个村庄,下午,我们行走在其间看到村中的建筑大都是新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弯弯曲曲的长巷中,还有几段是用鹅卵石砌筑而成的,间或隐藏着几座古老的木结构的建筑,上台门、下台门、中台门等古民居传达着农耕文明历史的信息。哪里会是明洪武年间遗安斋的旧址呢?遗安斋主人丁宜民的孙子丁希纶的听泉楼会筑在南洲溪边的哪个地方呢?抬头四望,菩提峰下只见满目新景,原来那旧时的遗安斋、听泉楼早已接连不断地幻化成了南洲人安居乐业的一座座美丽家园。

    幽深的小巷引着我们走到了一口井边,圆圆的质地坚硬的石井栏边沿上有八个曲,看来村民把它当磨刀石已经很久了,石井栏壁有字,不能卒读,依稀可见“戊午太岁宝祐六年”“大明嘉靖四十年辛酉”等字,古井旁有2002年被定为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后立的保护碑。这古井是新昌有文字刻铭的最早的井,井水滋养了一代代村民,饮水思源,古井该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走着走着,来到村边的飞凤山,南洲丁氏始祖丁崇仁的墓就在山中一个叫牛皮形的地方。村民说,近些年来的清明时节从外地赶来祭扫的人很多,来自宁海的,来自天台的,都说是由南洲丁发脉出去的。一座东汉古墓,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还在享用着子孙后代供奉的香火,这在新昌大概也不多见。丁崇仁墓已经后人集资重修过,成为新昌县的一个文物保护点,其间寄托的是南洲丁氏族人一种永远的寻根问祖的情思吧。

听说附近还有一座很古老的潘家太公墓,前些年文物部门的人去看过,说墓主是新昌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我们来到墓前,撩开芜蔓的荒草,拨去墓碑上的青苔,隐隐露出“待清潘先生之墓”几个大字,待清潘先生,就是潘音(1270—1355),宋末元初的一位宿儒隐士,他闭门读书,以事元为耻,筑室南洲山中,自名其轩为“待清”,躬亲耕耘,终生不仕,学者因称“待清先生”,他的《待清遗稿》收入《四库全书》别集类存目。潘音把他的书斋待清轩和墓地都安在南洲,这在东汉剡令丁崇仁辞官隐居南洲一千多年以后,除了高高菩提峰下清清溪流的慰藉,两人优游林泉、萧傲山水的隐逸之心大概是相通的。

    村人又为我们指点“南洲八景”,玉丝悬瀑、仙洞飞霞、龙缠古柏、烟锁螺岩、板桥望月、麦畈耕云、菩峰拱翠、洲水环清,这八景是古代村里的秀才根据村周的山川形胜归纳出来,这些很审美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诗情画意。村水口有石龟,头足尾皆具,前面有小潭,潭有岩宛然如蛇,石龟之旁有石笔,其石尖秀如笔,古人诗咏之:“怪石脩然数仞青,化工分巧付山灵。白云扫尽秋空净,写出文章耀日星。”石龟、石笔守隹了全村的风水,这是自然的造化,我倒还是喜欢多看看南洲人用劳动创造而写在大地上的层层累积的华丽篇章。村人介绍说,南洲最好看的要数叠罗汉,村里有个罗汉队,以前小将镇青草坪七堡龙亭庙会的迎神队伍中,南洲的叠罗汉武术表演最精彩、最有名,近年来多次到市里县里亮相献技,南洲村还被评为“绍兴市体育特色村”,2006年南洲罗汉表演艺术又列入首批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听完他们的介绍,心想如果再来南洲,要挑选一个有罗汉表演的热热闹闹的好日子。

    去南洲的时候,我只望轻轻松松的到此一游,根本不想要去写些什么;从南洲回来,一天行走所得的感觉零零乱乱,从古到今的许多人和事搅在一起。其实,在东汉丁崇仁以前,新昌境内早就有先民居住,只是没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这就让“新昌先有南洲丁”这句话有一股先声夺人之势,让我回来以后的好几个日子经常叨念着。回忆起几年前去过镜岭镇竹潭村,看到丁氏宗祠思敬堂门额上的“东汉故家”几个字,当时对此不很理解,现在把它和南洲丁联系起来,似乎有了点眉目。遥遥地想着丁崇仁当年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辟基拓楹、掘井开田的艰辛,以及他的子子孙孙血脉相传的历史,心中总有些感慨,而现在的南洲,是一代接一代子孙固守的秀美家园,村民安居乐业,不管是人丁上的盛大,还是经济文化上的盛大,都是超过遗安斋所处的洪武年间的那个朝代的。

    前些天,在成化《新昌县志》中又看到了与南洲丁有关的许多记载,有一首明初隐士章文烨写的《寓南洲答虎溪韵》,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春天已经来临,在明媚的春光里,我把它抄了一遍,作为冬日南洲一行结束后“拈起当年旧话头”的结束语。

    树满青山云满洲,相思云树日三秋。酒边得趣忘归兴,林下行吟忆旧游。

    处世未能忘世谛,惜春赢得惹春愁。何时重与成三笑,拈起当年旧话头。

先有南洲丁 <wbr>后有新昌城

 

 

                                                       王东惠

                                                         20073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