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现手法为切入,注重赏析——诗歌教学反思
(2015-06-10 08:55:59)
标签:
教育 |
以表现手法为切入,注重赏析
——诗歌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与鉴赏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且不说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留白的空间给学生理解内容造成的难度,单是诗词中丰富的、不断变化的写作特色、表现手法就已经让学生云里雾里了。新一轮的教学,从先秦诗歌讲起,如何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让学生学有所获?如何才能通过教材的讲解来实现课标的达成呢?写景、叙事及各种表现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抒发传递诗人或者主人公的情感,读诗要把握情感,可是讲诗就要寻找一个基点和依托,希望学生在体会和理解的同时会有更多的理性认识。既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就试着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诗,在了解手法作用和效果的同时,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反思诗歌教学新的尝试:
【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属于《古诗十九首》,被收录在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通过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它们又给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典范和借鉴。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情节曲折,情感深厚,手法精湛。
【教学目标】1、了解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以乐景写哀情”、“对方落笔”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把握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由此及彼,通过课堂补充的诗歌,加深对这两种手法作用和效果的认识理解。
【课时设计】两课时(一课时完成一个表现手法的赏析与运用)
【教学过程】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三百篇》之遗也。
一、学生诵读,概括思想情感,确定诗歌类型——思乡怀人
(补充古诗中主人公的忧伤情绪:伤春惜春、人生苦短、羁旅思乡、感伤国事、怀才不遇等)
二、手法赏析
(一)、以乐景写哀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诗,擅长以景抒情,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国恨情怨、忧思伤怀等情感借助景物表现出来,以达到含蓄蕴藉之美。景分两种:乐景于哀景;情也分两种:乐情与哀情。当景语作情语时,它们就产生了四种交叉关系,在表现手法上,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
2、
3、
(二)、对方落笔。思路同前,拓展迁移部分选择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月夜》。与前面不同的是在要求学生当堂练笔写文段的时候,以课本上的《涉江采芙蓉》为例,运用“对方落笔”的手法,给学生出示一段标准的赏析文字,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仿照思路写出对另外两首的手法运用的理解。这样也许训练的目标更明确,学生的写作也相对有方向可寻。
【课堂反思】两课时,每节课了解一种表现手法的使用,通过课外篇目加深理解,通过当堂练笔明确手法的作用与特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相对深刻,就目前来说,效果还不错。
语文的学习是个慢功夫,需要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从必修二到必修四,三个诗歌单元,基本将诗歌的发展脉络作了清晰的勾勒,所选作品也几乎涵盖了各个时期流传广泛的名篇佳作。课本编排如此精心,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单篇作品的同时形成文学史观,另一方面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了解每个时期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以丰富自己的体验与阅历。然而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只从时间的角度组织教学,以了解诗人的经历和情感,内容显得有些单薄,教学目标也没有落到实处,而且时间长了,也会引起学生的倦怠。所以,教学设计须有体验感悟,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选取一到两种表现手法加以分析,并且明确它的作用,每一首诗了解一种手法,等到学完必修课本的诗歌单元,也会积累很多的鉴赏思路,那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也就会轻车熟路了。
下面确定必修三、四诗歌单元的教学重点:
《蜀道难》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的特点;《杜甫诗三首》关注景与情的关系及对比手法的使用,通过景的特点把握诗人情感的特点;《琵琶行》用摹声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声音的变化;《李商隐诗两首》了解用典与对比的作用。《柳永词两首》关注写景的角度及比喻手法与作者情感的关系;《苏轼词两首》双关、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关键的副词体现作者的态度;《辛弃疾词两首》重点了解用典的作用(与李商隐的诗相联系);《李清照词两首》了解重要意象的内涵。
不管确定什么样的重难点,都要让学生学会鉴赏,所以示范和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像《涉江采芙蓉》一样,要落实在文段的写作上。粗略地设想,还需要精心的设计,筛选整合有价值的资料,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得到收获,不仅有知识的增长,更有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