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逺
程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21
  • 关注人气:5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名人墓22——安国墓

(2013-06-26 15:11:47)
标签:

无锡名人墓

安国墓

安如山

安希范

胶山

分类: 陵墓
 
安国墓
@程逺
 
寻访顾宪成墓,耽误了不少时间,此时天色渐暗,相机电池也已告罄。
抓紧这最后的一点时间,前往安国墓,作为当日行程的最后一站。
安国墓,《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冢墓》有载:“贈戶部員外郎安國墓在膠山,子僉事如山祔。”
该墓今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胶北行政村寺脚下自然村,胶山北麓,张后线5公里处路南,胶山古寺西侧茶林中,2013年2月14日傍晚寻访,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http://s7/mw690/3fe8ebaage09717318296&690

  
从锡虞路向南驶入张后线,不久眼前出现一处丁字路口,正对一处矿山,吃惊不小。
矿山周围的道路,都被大货车碾压地坑坑洼洼,加上当日下了一天的雨,泥泞不堪,万幸这段泥浆路并不长。
向东行驶,过了张泾安息堂,路的南侧山麓,遍布坟墓,应该是当地的公墓,果然是一处传统坟地。
过了这片墓地不久,透过道旁的树丛,可以很清楚的看见缓坡上立着两匹石马,必然是安国墓无疑。
就在通往石马的路口处,堆着一大堆石构件,先不去管它,直奔石马要紧。
 

http://s11/mw690/3fe8ebaagdfe275036dca&690

 
石马的东侧,并排立着两块碑,南为文保碑,北为简介碑。
 
文保碑上刻:
“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国墓前神道石马/
无锡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三年六月二日公布/
无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
 
简介碑上刻:
“安国墓前神道石马一对,在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胶山北麓。安国(1481-1534),字民泰,别号桂坡,无锡县西堠村(今安镇)人,一生未应科举,经商而成巨富,乐于资助地方水利事业,是明代注明藏书家、出版家,嘉靖年间被赐户部员外郎衔。其在胶山南麓所筑庭院‘西林’,有32个景点,为当时文明全国的江南园林。其墓毁于1966年秋,仅存青石雕刻石马一对,高1.75米,长2.8米,浑厚而又精细。是无锡历史名人的遗存之一。”
 

http://s3/mw690/3fe8ebaagdfe274df4552&690

 
安国墓所在地归安镇管辖,安镇古称“西堠”,因明清两代,安氏兴盛,至清乾隆年间,遂改称“安镇”。
而安国墓所在地——胶山,地处安镇、张泾两街道交界处,因商代名相胶鬲墓在此山而得名,只是胶鬲墓如今已无处寻觅。
 
此行和东林结缘,“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安希范,便是安如山次子,安国之孙。
 
安如山,安国之子,位于胶山南麓,原墓规模很大,墓地建筑讲究。
墓园四周均用花岗岩砌成,南墙两侧仿照民居镂刻成花式窗棂,雕刻精美。
墓园建筑在上世纪30年代尚保存完好,安氏后裔每年清明必用少牢之礼祭奠。
抗战后不久,墓地建筑遭到破坏,坟山夷为平地。
 
据《康熙常州府志·卷之十九·陵墓·无锡》记载,安希范墓,在胶山乡,即今鸭城桥北侧,似也以无从寻觅。
安希范17岁那年,与谈修女儿结婚。不料结婚才3年,谈氏病故。
伤心的希范将她安葬在祖墓旁边,自己住进祖父安国墓地的风树楼,为妻子守墓。
既然安希范墓寻访不得,权且以安国墓为代表吧。
 

http://s5/mw690/3fe8ebaagdfe27530b424&690

 
安国是个好名字,古代名叫安国的著名历史人物还真不少,如韩安国、孔安国、王安国等等,而本篇的墓主全名就叫“安国”。
需要注意区分的是,《明史·卷一七四·列传第六十二》,有安国传,但此安国非彼安国,为明陕西绥德人,正德中武举会元,仕至都督同知,谥武敏。
 
安国虽未参加科举,头上无功名,但因家资巨富,是当时全国排名前17的富翁之一,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藏书家。
而他的铜活字印刷,更是一绝。
南京吏部尚书廖纪听说安国印书质量很高,特地送去自己撰写的《正德东光县志》(6卷),印制后非常满意。
这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用铜活字印刷的地方志书。
明嘉靖十三(公元1534年),安国去世,终年53岁,朝廷赠奉直大夫(从二品),由时任兵部尚书王廷相等为其撰写墓志铭。
 

http://s12/mw690/3fe8ebaagdfe27543849b&690

 
两尊石马,东、西向并排对立,也是安国墓现存最大的看点。
如果按照这对马现在的方位判断,则安国墓为坐东南朝西北向。
墓地位于胶山北麓的一块山坳中,背枕胶山两峰之间明显凹陷处,两旁山脉环保,呈太师椅状十分明显,于孙继皋墓环境相似。
 
远处瞧见了,没什么感觉,可到了近前一瞧,可不得了,这对石马的体量真不小。
资料显示,这对石马为青石质,高1.75米,长2.8米。
这比明代官员墓前的石马都大出不少,甚至赶上功臣墓的体量了,就是缺少了控马俑而已。
不过,个头虽大,但纹饰简但,并无繁复雕花,只能算得上傻大个而已,不耐细看。
 

http://s4/mw690/3fe8ebaagdfe274d78fa3&690

 
无锡都市资讯频道方言类节目阿福聊斋,2012年4月9日的一期节目《安国墓周遗迹多,还望游客手下留情》。
节目中首先采访了当地的一位支姓老伯。
据支老伯介绍,在他小的时候,看以看见石乌龟有7、8只,完整的石马也有两对,还有亭子、牌坊、石羊等,现在大都已经消失,不少被人肆意破坏,散落到了各处。
去年(2011年)过去看看,一直马的嘴巴坏掉了;今年(2012年)看看,两只都破坏掉了。
附近堆放着一座名为“香花桥”的古桥的石构件。
 
之后,节目中采访了时年93岁高龄的周根林老人,当年他在生产队养猪,平坟时他也一起参与了。
据他回忆,墓在文革初期就被挖掉了,男墓主棺材里没有什么了,烂掉了,只有两只元宝,腰里的玉带没有烂掉。
女的可能是陪葬的,拿起来还是个大小姐,雪白粉嫩,大家都涌过来看,像是看戏一样,三天时间,后来仍旧放在坑里盖好。
头上有凤冠、凤帽,凤冠上都是金子和珠子穿出来的,衣服里有两只嵌宝戒指,脚跟有两只金元宝。
他认为,挖出来的只是安国为奶妈造的墓。
安国正式的棺材是没有开到,当时有个老寿星,一圈坟地,青石的一块一块的石板,在老寿星的下面,要13级的一张长梯放下去,刚刚到洞口。
当时有土匪想要去挖,挖出一个洞,我们用卷猪草的卷杆,很长的,拿了庙里的长梯下去,搅一下,七八个洞也弄不清楚怎样的情况。
 
老人家的话只能做个参考,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据其描述,此墓是安国墓当无疑问,且为夫妻合葬墓。
 

http://s8/mw690/3fe8ebaagdfe276d606c7&690

 
安国墓的文保碑,以及之后见到的华察墓的文保碑,公布的文保单位名称,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按理说,直接定为“安国墓”不就ok了吗,何以局限到“安国墓前神道石马”,如此狭隘的名称,真不知道是什么人琢磨出来的。
如果按照文保单位名称所示,也就是说,只有那对石马是文保,而安国墓遗址、安国墓的其他石刻则都不属于文保范畴。
 
最后,返回到路口堆放的那堆石构件处。
根据资料显示,这堆石料里,有两只无头的石龟,还有“香花桥”的构件,其余应该都是和墓地有关或墓地周边的石料。
另外,据说还有一部分墓地石刻,放置在旁边的胶山古寺中保存。
不知道当地这时节是在积肥,还是把用剩下的化肥编织袋弃于此堆石料处,气味刺鼻难闻,石刻上又被枯藤覆盖,无从细看,赶紧走人。
 

http://s6/mw690/3fe8ebaage009564afef5&690

 
最后,让我们根据《安氏古代人物录》的记载,对应现在的地图,看过安国墓的历史:
“安国墓,即安国及其子安如山之墓,位于胶山北麓,胶山寺西约六七十米山坡间,规制宏敞。
据安希范书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修直府君墓记》载:
‘胶山之阴,先祖赠奉直公及先考佥宪公之墓在焉。
先祖葬于嘉靖乙未(1533),迨今丁巳(1617),八十余年矣。诸父营墓时,家方鼎盛,故规制宏敞。’
安国墓,由墓室、墓门、牌坊、墓道、华表、碑亭、享堂、石马、石狮、石桥等组成,墓道总长200米、宽20米。总体布局为:外门三楹始,砌以砻砖为洞门,辅以高垣。
入门中道,有亭岿然,砻石精莹,望柱(华表)一对,刻有蟠龙,以奉诰命其中。
入则有坊四柱,石马一对,颇为壮丽。坊内为月池,跨以石梁,逾桥为广庭,前有石狮一对,庭中古松五株,其三株大俱合抱,耸盖干霄。拾级而上,为中门三楹,入门约数武,复为广庭。庭中有碑亭四只,双双对立于神道两侧,碑亭底座为石贔屃,中竖石碑,墓志铭分别由王迁相、秦金、唐顺之、严世蕃撰写。
广庭两侧,植梧、松、杉、桧等,皆亭亭百尺。庭之上,有享堂五楹,享堂前竖石牌坊,高五六米,上刻图案,牌坊两边为石栏凳。
其前便是墓墩,墩下正中竖立墓碑,墓墩北及东西两侧,均用青石排筑,背面有石刻神像。
万历四十五年(1617)秋,安氏曾择吉修葺,移享堂于中门,前拓轩三楹,前庭重立门户,建旁屋五楹,增创二院,中设棂门,缭以周垣,庭中古松乔木五株,蔚然挺立,益增胜概。
安国墓随着年岁流逝,已逐步颓圯,今墓墩尚存于山坡绿林深处,墓道依稀可寻,残存石马二匹,无头石龟二只。
整个坟墓己淹没于荒山草莽之中,十分荒凉。”
 
 
 
下一处,华察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