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蚌埠名人墓4——双墩春秋墓

(2013-05-08 15:03:59)
标签:

双墩春秋墓

双墩遗址

钟离国君柏

陶塑纹面人头像

分类: 陵墓
2013年5月4日,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双墩春秋墓,今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遗憾暂不对外开放。
在通往村里的公路北侧,可见围墙内有一巨大钢结构罩顶,将墓址保护起来,不致风吹日晒雨淋。
这一巨大的蓝色罩顶,甚至在卫星地图上,都清晰可见。
 

http://s11/mw690/3fe8ebaagdc076884447a&690

 
该遗址的名称非常多,诸如:
村口公路上的景点指示牌,上面标注为“春秋一号墓”;
在姚孝泰墓的西侧,立有一块巨石,上刻“春秋鐘離”、“君王柏”等字样;
再往北一点,则是朝西开的墓园大门了,门口悬挂“春秋鐘離君柏墓原址”的牌子;
  

http://s6/mw690/3fe8ebaagdc2f8919a5e5&690

  
该墓是在1981年-1985年展开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被发现并确定的。
1985年,在公布的“双墩古遗址”项目中,位于遗址南部的两个土墩子,被错误的和北部的新石器遗址混为一谈,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土墩子。
1998年,该遗址又被错误的认为是汉代大型墓葬,定名为“双墩汉墓”,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蚌埠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新石器时代一下调整到汉代,跨越真大,可惜事实证明,一前一后都不正确。
两座土墩,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位于东北侧的为“双墩一号墓”,位于西南侧的为“双墩二号墓”。
如今,在墓园中,还能见到“双墩汉墓”这一错误的市保碑。
2005年6月,位于北侧的双墩一号墓,被盗未遂。
2006年12月-2008年8月,相关部门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2009年1月,双墩一号春秋墓考古发掘项目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重新修正这两座古墓葬的年代为春秋晚期。
在我们到的头一天,也就是2013年5月3日,该墓刚被晋升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称则为“双墩春秋墓”。
 

http://s13/mw690/3fe8ebaagdc0768cfc4dc&690

  
也不是吹,我们一行,可能是该墓升格为国保后,第一批前来参观者。
即便如此,甚至感动了自己,却未能感动上苍,奉上的仍是一道无情的闭门羹。
大门紧闭,四下无人,我们便盘算着如何便宜行事。
正在商量对策时,有个人拎着一把大榔头朝我们走过来了,瞧着咄咄逼人的架势,这是要怎样啊?
原来这位是守墓人,当时正在路南,和一旁建房的工友们在一起,见到我们的到来,赶紧开锁进院,又返身将门锁好,入内看守起来。
这里要表扬守墓人,工作果然认真负责,当天时值周六,又恰逢“五·四”青年节,却仍不得休息,坚守在工作岗位,令我们无机可乘。
我们与之商量,无奈人品不得爆发,好言、利诱均感动不了守墓人,得到的只是冰冷的回答:“此墓暂不对外开放!”
进一步询问,也只是说,维修好后,会对外开放,但何时开放,不得而知。 
 

http://s11/mw690/3fe8ebaagdc0768826d7a&690

 
还好墓园南侧围墙的外面,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站在上面,即可扒在墙头上,向院内观望,不禁想起了一出传统戏剧《墙头马上》。
这里距离墓坑算是最接近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如果再能升高2米,便能俯瞰墓坑底部了。
 

http://s7/mw690/3fe8ebaagdc2f8925d866&690

 
上图引用《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的图片。
该墓上部原本覆有圆形高大封土,高9米、底径60米,上小下大,呈馒头型。
根据该墓出土青铜编钟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丽君柏作其行钟童丽之金”,以及墓坑中的木炭标本14C测定,距今2790±45年(前845±45年),且距离今位于凤阳县临淮关镇的钟离国故城遗址不远,故可认定为是一处春秋晚期的钟离国君柏的墓葬。
具体内容请参考简报,兹不赘述。
 
双墩二号墓,位于公路南侧,距一号墓百米,尚未发掘,比照一号墓,则可能为钟离国君的妃墓。
全国叫“双墩”的村子不在少数,有一个共同点,皆因境内有两座大土墩而得名。
此次晋升为第七批国保的名单中,安徽六安的双墩西汉六安王墓同时入选,但公布名称改为了“六安汉代王陵墓”。
钟离国君柏脱颖而出,战胜了六安共王刘庆,得以独享“双墩”名号。
只是“双墩”皆不存在矣,有名无实,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春秋时期,是墓葬外形变革时期,一般将孔子为其母亲坟头堆土,作为划时代标志。
双墩春秋墓,正处于这一时期,尚保留的二号墓及其上部封土,则可以作为标准器。
 

http://s9/mw690/3fe8ebaagdc0768843028&690

 
在双墩春秋墓的北侧,紧挨着“双墩遗址”,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这次也同样被公布为第七批国保,但现场未见之前的文保碑。
 

http://s6/mw690/3fe8ebaag7c6724111135&690

 
正因为“双墩新石器遗址”和“双墩春秋墓”的分布距离太过靠近,才导致了当年文普时,误将这两处不同时代的遗址归入同一时代。
 

http://s7/mw690/3fe8ebaagdc07691442b6&690

 
该遗址距今大约7300年,在考古学界也是赫赫有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纹面人头像”,以及众多陶器底部的刻划符号,被视为可能是我国的文字雏形之一。
 

http://s2/mw690/3fe8ebaagdc0768f9d201&690

  
双墩村,这样一处位于淮河北岸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一下子拥有了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疑在考古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日后必将成为广大文博爱好者们的朝圣之地。
以上二遗址的部分出土文物,现均陈列于安徽博物院新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展出。
期待遗址旁的清代康熙年间怀远大将军姚季泰墓,也能沾沾国保的雨露,早日被列为文保单位。 
 
 
 
下一处,陈德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