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亳州名人墓1——汤王陵

(2013-02-17 14:20:48)
标签:

亳州名人墓

汤王陵公园

汤王陵

商汤

文化

分类: 陵墓

本文所指汤王陵,为亳州汤王陵,今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汤陵街道望汤阁社区魏武大道1462号汤王陵公园内。

2011年2月6日午后寻访,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汤,名履,又名天乙,甲骨文中又作唐、大乙、高祖乙,商王朝建立者。
汤陵建于何时、何地,久已失传。
按商陵不封不树,如今各地却有多处汤陵,皆为后世重建,连衣冠冢都算不上。

 

时值过年期间,公元门口摆摊设点,人满为患,故无法取大门全景。

以卖甘蔗的摊点居多,吸引了很多前来游玩的男女老少争相购买品尝。

后来观察了一下,此地甘蔗,节头非常多且每节间隔不均匀,关键当地竟无一摊贩使用榨汁机榨甘蔗汁出售。

如果在当地引进榨汁机,应该会有不错的收益。


回到主题,公园正门上悬挂匾额,沈鹏题写“湯王陵公園”。

汤王陵位于公园的东南隅,进入公园后沿主道一路向东,沿途有标志指引。

亳州当地最大的特点,许多路牌上都有古井贡酒的logo,汤王陵也不例外。

穿过数十张桌球台,通过一道并不宽敞的瓶型门后,便进入汤王墓地。
门内立有汤王陵简介牌:
“汤王陵又名汤王墓,位于亳州市涡河北岸,相传为成汤衣冠冢。成汤原为商部族首领,后灭夏,建立商朝,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建墓。汤王陵多次遭到破坏,建国后经多次重修,现已对外开放。”

 

http://s2/mw690/3fe8ebaagd5d67cc5b2c1&690

 

亳州汤王陵在汉以前不可考。

亳州汤陵的记载,始见于魏文帝《皇览》载:“自墉东迤距不数里,劂地曰凤头村,内有丛冢盤积,停依古刹,也传为汤陵遗址。”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注:山南曰阳,水北曰阳。)

《汉书·地理志》偃师县下,颜师古注:“刘向云‘汤无葬处’,安得汤冢乎?”

 

《江南通志》载:“未敢信其必在亳也”。

《乾隆颍州府志·卷二·建置志·古迹》载:“汤陵,州城北一里。”
《光绪亳州志·卷二·舆地志·陵墓》载:“汤陵在城东北二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州王家相、同知傅棨封建;三十七年,御史张九功命知州张羽廷(左“羽”右“廷”为一字)重立庙堂门廊,树之松柏;乾隆二十六年,知州郑交泰率邑人李学书重修。”

据记载,当年陵如高丘,四周古树参天,近旁原有古刹,东有桐宫(伊尹囚禁太甲处),西有桑林(汤王祈雨处)。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李自成攻陷亳州,焚烧一空(现存树木,多为解放初期所植)。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当地蚕桑学校校长张荆池把这里六十亩地买下,全部栽种胡桑,恢复传说中的“桑林”。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县长刘治唐在此建立“汤陵公园”,园圃逐渐扩大,占地450亩,一时颇具规模,成为皖北著名景观之一。

(以上两条记载还需核实。有记载为辛亥革命后,辟为汤陵公园,不确。经查,刘治唐于民国二十三年冬,由蒙城县调任亳县任县长,民国二十六年春调离。一九三八年,亳县已为日寇占领。故建园时间可能为民国二十五年。)

按《彭雪枫年谱》载,1939年,32岁,4月初,与吴芝圃、张震及豫皖边区工委书记张爱萍等,到亳州与抗日自卫军指挥官余亚农、自卫军四支队队长张普庆会晤,并在汤陵公园合影留念。

解放初,首多年战乱破坏,尚存200多亩。

1961年7月3日,“汤王墓”被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安徽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中,汤陵遭到破坏,地为汽车队所占。
1981年9月8日,“汤王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安徽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2月20日,阜阳汽车四队正式决定归还长期占用的汤陵公园。

1992年,当地政府拨款重建汤陵公园。

1993年,重建公园入口处大门楼,扩大面积47亩。
现已恢复部分旧观。

 

http://s7/mw690/3fe8ebaagd5d67c5ea536&690

 

既然,已知文献中,明确记载,此汤陵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所建,可公布的文保单位名单中,却又将时代定为“商”,不知有何依据?

墓冢南面,今存一棵高大黄连树,即被认为是嘉庆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所栽,距今已有455年。

古树东、西两侧,分立有康熙二十年(1681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所立重修汤陵记事碑两通,碑高4.3米。

西侧碑文为著名书法家梁巘书丹。(有文章中称,两碑皆为梁巘书,两碑相隔90年,梁则需寿高百岁开外,这不扯淡嘛。)

西侧另有一通旧碑,题名为《鄭公懿行碑》,未及细观,不知有何讲究。

 

http://s15/mw690/3fe8ebaagd5d67cfb6dbe&690 
按各碑所立朝向看,墓冢为坐北朝南。

墓前立有墓碑一通,上刻“商成湯王陵”五个描金大字,没有落款。

有不少文章中称,此五字亦为梁巘所书,但观其字体,似乎应为郭老所题。

墓旁东侧还有1998年所立,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颜语撰文书丹《商成汤王陵碑记》碑一通。

看该碑的石质、工艺、花纹、风化程度,似乎应与墓碑为同时产物。

 

http://s12/mw690/3fe8ebaagd5d67d69993b&690 
墓碑前,置有两件方面柱础。

墓碑后即为墓冢,周长55.4米,占地约120平米。

过去记载,墓冢高约5、6米,不确,如今目测,也就两米来高吧。

墓冢下部为水泥砌筑,上覆封土。

封土上光秃秃的,别无草木,一阵风刮过,尘土飞扬,呛人口鼻。

 

http://s11/mw690/3fe8ebaagd5d67c4feaba&690 
照例绕墓一周,可见中国式扫墓。

满地是游客随意丢弃的果壳纸屑;

并不古老的墓碑背面上,涂鸦了不少记号,签名留念倒也常见,居然有人别出心裁画了只大猪头!

此地民风真是奇特啊,出门逛公园,随身竟会带马克笔。

墓冢下部,局部水泥已开裂乃至剥落,露出内部的红砖来。

按1993年算,至我当年到访时,这才过了十八年而已,商汤王真是遭罪啊。
 

http://s14/mw690/3fe8ebaagd5e59b2efe4d&690 
据张驭寰编著《仿古建筑设计实例》,亳州市建委委托其为汤王陵陵园进行设计,主张“一次设计,分期施工”。

最后,决定采取“天地根元造”式样。

上图为汤王陵总平面图;下图为汤王陵总体鸟瞰图。
 

http://s4/mw690/3fe8ebaagd5e59b094543&690 
不知此方案具体将于何时实施。

 

http://s8/mw690/3fe8ebaagd5d67d072a37&690 
PS:

清·孙星衍《汤陵考》,是探访各地汤陵前,应认真阅读的一篇文章。

其他地方的汤陵,计有:曹县汤陵(山东曹县阎店楼镇土山集村)、偃师汤陵(河南偃师尸乡沟蔺窑村)、荣河汤陵(山西万荣县裴庄乡南百祥村)、兴平汤陵(陕西三原县),另外还有河南商丘、河南武陟说等。

如此多的汤陵分布,归根结底都是商朝亳都惹地祸。

商朝亳都,有长安杜亳、荥阳东亳、偃师西亳、蒙县北亳、谷熟南亳等诸说,另外还有景亳。
但流传至今,仍称“亳”者,唯安徽亳州一地而已,一般认为是南亳故地。
亳州,明朝初年有土城,宣德十年加砖石,周围九里,开四门……



下一处,曹腾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南京驻马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