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庆名人墓8——吴汝纶墓

(2012-06-03 20:08:39)
标签:

吴汝纶

吴汝纶墓

安庆名人墓

曾门四弟子

文化

分类: 安庆名人墓

吴汝纶,“桐城派”晚期主要代表人物,亦有“‘桐城派’最后一人”之称;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

 

吴汝纶墓,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义津镇五里拐村吴牛山,停车免费,门票免费。

 

2012年4月2日,从姚鼐墓出来,依旧沿S228省道,顺东南方向一路下去,找到五里拐村还是比较容易的。

进村后,在村道上的一处岔路口,看见下图这处塔桥商店,也就是村里的一处小卖部,就说明来到了五里拐村的村口了。

可别得意太早,找到了村子,可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站而已,虽然吴汝纶墓就在此村中,可在村中寻访的漫漫长路才刚刚开始。

 

http://s9/middle/3fe8ebaanc1904a36f508&690


村道上有一独特景观,由于道路狭窄,在一处90度的急弯处,路的拐弯尽头,停放着一辆已成空壳的报废面包车。

想必此处路段曾经发生过车辆冲出弯道的事故,村中才想出这个办法,警示行车人注意安全。

村中的道路,依山势高低而起伏,兜兜转转,开行了满长度一段路后,感觉可能已经出了五里拐村,便又往回倒了点。

因为刚才经过这里时,只在这里看见旁边路西田中有一老妪正在耕种锄刨。

将车停下,进入田中,边向她呼唤,边朝她走近。

老妪闻声看过来,见道上停着车,应该是明白外地人前来问路的,便放下了手头上的农活,扛起锄头朝我进来的方向走了过来。

向老妪询问吴汝纶,还没等我仔细向她解释,老人当即就明白了,把我从路西田中,带到对面路东一条进入田里的小土路上。

大概行至此处问路的,无一例外,都是为着寻访吴汝纶墓而来。

“吴汝纶”三字,普通话的发音是“wú rǔ lún”;按当地方言发音则为“wǔ yù lén”。

我们的运气实在太好了,经老妪指点,我们停车的位置,正好就是从公路下到田中通往吴汝纶墓的最近之处。

顺着她手指方向,告诉我们,田中央有一片翠绿色的树林位置,就是吴汝纶墓所在地。

老妪还用那晦涩难懂的方言向我们做了些介绍,大多没听懂,只知道经常会有文化人前来他们村中寻访吴汝纶墓,算是村里的著名景观了,所以问谁都知道。

 

http://s1/middle/3fe8ebaanc190c9d2e2e0&690

 

望了望她所指方位,目测距离也得有近千米之遥了,下到田中才明白,路难行啊!

村道所在位置,地势颇高,倒似在山上,这旁的田野却是一处平原,距离村道有一定的落差。

不知道为何处于平原田野中的吴汝纶墓,却要记载为葬在吴牛山呢?

我们先要穿过长势喜人且盛开着的油菜花丛,下到田中。

这里的田还多为水田,土质松软,只能小心翼翼地踩在田埂上,走路需格外小心谨慎,稍不留心便会趟入水中,我们互相提醒着,可千万别湿足啊!

清明时节的中午时分,太阳当空照,旷野中没有一丝风吹草动。

我们更是汗流浃背,毫无遮挡地暴露在田野中,艰难地接近着吴汝纶墓。

经过艰难地跋涉,当我们无限接近那片翠绿色的树林时,看见地里种了许多葱,难免想起最近“向钱葱”(北京据说10块多钱才能买到两根葱),不禁想顺手带回两根。

忘却私心杂念,还是寻访要紧!

我先钻入林中,一番查找,只见树林中只有一处废弃的墓冢,上面有一半倾覆着的墓碑,却是民国三十八年所立,显然不是我们所要找的,可放眼林中再无他物。

难道是我们走错了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

 

无奈出了树林,放眼四处,北边不远再下一级田垄,又有几户村舍,旁边有处水塘边,正有一农妇在洗衣物。

我急忙向她奔去,深怕一眨眼就没了身影,无处寻踪迹。

近前向她一打听,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

原来刚才我们一路下来的过程,都被她悄然看在眼中。

幸亏没摘人家种的葱,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啊。
见我过来打听,她说,你要找到墓就在你们刚才进入的树林深处,再往前走50米就是了。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险些就放弃了。
 

http://s12/middle/3fe8ebaanc1904a80961b&690

 

刚才那边实在杂草繁茂,实在难行,我们按照方位,又绕到树林另一侧,挑了一段好走的路,继续深入树林。

穿过了树林,眼前豁然开朗,但见东面显露出了一座墓来,顿时心情激动起来,知道终于找对了地方。

 

吴汝纶墓,坐北朝南。

墓前立有三块碑分别是:

1988年枞阳县人民政府所立,枞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1998年枞阳县文体局、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所立,吴汝纶墓介绍碑;

1998年枞阳县人民政府所立,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http://s8/middle/3fe8ebaanc1904af57ee7&690

 

坟头上竖有两块墓碑,落款时间均为中华明国四年,即1915年所立。

东面的一块墓碑,两位墓主人名款为“吴公肫甫府君”和“吴公挚甫府君”。

吴肫甫,为吴汝纶之兄长;吴挚甫,即吴汝纶,挚甫为其字。

紧挨着西面的一块墓碑,两位墓主人名款为“清故诰赠夫人吴母汪太夫人”、“清故诰封夫人吴母欧太夫人”。

墓碑、墓圹,当为旧物,保留至今,颇为不易。

 

从戴名世墓到吴汝纶墓,均位于田野深处,一处比一处远。

此行得以成功,必须感谢两位指路的观音姐姐!

本以为吴汝纶墓便是此行最难寻访的了,哪知道第二天还有一座更难寻访的墓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看来,人着一辈子所能遇到的困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下一站:方以智墓。

 

 

 

PS:

后翻阅《民国大学》一书,转载冯友兰先生发表于1982年8月的《文史资料选辑》上的一篇文章,《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文中提及吴汝纶。

吴汝纶是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是当时所谓旧学的一位权威。他也懂得一点当时所谓新学;严复翻译的书,有几部都有他作的序。

他是一位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他在直隶(今河北)作官,在地方上办了些新式的学校。

张百熙请他当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这表明了张的办学方针。

据说张百熙当了管学大臣(即京师大学堂校长)以后,曾亲自到吴汝纶家里去请他出来,吴汝纶不见。

后来一天,张百熙大清早穿着官服,站在吴汝纶的门外(一说是跪在卧房门外)等候相见,吴汝纶只好答应了他的邀请。

但是吴附带了一个条件,就是他要先到日本去考察几个月,回来后才能到任。

张百熙答应了。

不料吴汝纶从日本回来以后,不久就死了,竟没来得及到京师大学堂就任。

吴虽然没有到任,但是这个经过当时却传为美谈,我们学生听了,都很感于张百熙礼贤下士、为学校聘请名师的精神,和吴汝纶认真负责、虚心学习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