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天堂小镇:阿尔贝罗贝

标签:
阿尔贝罗贝洛世界文化遗产小镇特鲁利意大利娱乐休闲时尚旅游 |
分类: 世界真奇妙 |
一路上,公路两旁都是橄榄树,在地中海温暖柔和的阳光下,大片橄榄树林随着起伏的丘陵地形高低延伸,莽莽苍苍的绿色融进了地平线,融进了东边的亚得里亚海,融进了南边的地中海……在这样一幅写意画的背景上,点缀着点点白色圆锥顶的特鲁利。我想,只有上帝,才能画出如此美丽的图画。
据乔科莫介绍,特鲁利这种用石灰石板层层铺就的圆锥顶房子是普利亚地区独有的风貌。整个普利亚地区总计有10000多座特鲁利,主要集中在三个小镇: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普蒂尼亚诺(Putignano)和马丁纳弗兰卡(Martina Franca)。
特鲁利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旷野栖身说。特鲁利是农民们的“旷野栖身地”。由于普利亚地区气候干旱,农民在旷野劳作,时间不能太久,需要盖一个“窝棚”休息避暑,而当地最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是石灰石,建造特鲁利又简单易行,于是特鲁利便四处开花。其二,农民抗税说。每年国王的收税官员都要下到乡村向农民收税,收税是按房子挨家收。在国王的收税官员来到特鲁利之前,农民就抽动特鲁利的机关砖块,特鲁利屋顶倒塌,国王的收税官员自然不能收税。等国王的收税官员走后,农民又堆砌好特鲁利的屋顶完好如初,迅速地重建自己的家。第二种传说比较有含金量: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斗智斗勇,并取得了胜利。
总之,特鲁利的历史起源是农民的临时小窝棚,到了13世纪,这种建筑在普利亚地区逐渐定型,到17世纪早期又开始了大发展。那时候,许多没有土地的农民来到普利亚地区,不得不选择特鲁利这种简易的居所,但是时间一长,农民们也就习惯把特鲁利真正地当成家了……
我们在夕阳下漫步在阿尔贝罗贝洛宁静的“天堂小道”上,满眼都是白色的特鲁利,随处可见有几百年历史的历史文物特鲁利,依然有人居住其中。一般越古老,顶部的石板码放得越不规整。天堂小镇确实名不虚传,地中海的气候使天非常地蓝,而特鲁利又特别地白,在这种蓝白相衬的色调中,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太美的风景让人不敢看,给我一种“不真”的感觉,倒像是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
阿尔贝罗贝洛的意思是美丽的橡树,15世纪已有人居住,直到1635年才开始发展,目前小镇有人口19000人。自从阿尔贝罗贝洛和特鲁利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从前简陋的农民居所特鲁利也都成了无价之宝。阿尔贝罗贝洛及其特鲁利是意大利南线旅游线路中的必游之地,世界各地游客蜂拥而至,阿尔贝罗贝洛也不能免俗地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整个镇子分新旧两部分,旧镇主要密集了1000多座特鲁利,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处旅游胜地,起伏的街道徜徉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许多特鲁利做了旅游商品店,有的卖明信片,有的卖书,还有卖食品、小工艺品、艺术品的,种类齐全,都跟特鲁利沾边。走在小镇上,两旁的特鲁利小商店,不时传出不同语言的“请进来看看”的招揽游客声音。
信步走进路边一个制作和售卖特鲁利工艺品模型的小作坊,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用建造特鲁利的石材,剪裁成小块石料,制成不同大小的微型特鲁利。他向我们展示了制作特鲁利的工艺,还热情洋溢地介绍了特鲁利的知识:文化的、历史的、建筑的......,建造特鲁利的石材都有清晰的普利亚地区气候的烙印——由于常年受偶然一见的雨水冲击,这里的石灰石分层明显,层次分明的石灰岩即成为特鲁利的方便建材。虽然是取材于和特鲁利一样的材料,但制作微型特鲁利却需要粘合剂,不能达到祖先的技术水平,艺术家很坦然地告诉我们。我们还看到一个剖面的特鲁利建筑模型,惊讶原来我们昨晚卧榻之处的结构居然就是这样的!参观后我们买了一个27欧元的微型特鲁利,作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的纪念品收藏。
走在阿尔贝罗贝洛,我们留连忘返,特鲁利座座皆相似,又栋栋都不同,看不完,意未尽,不觉已经是夜色栅阑,点点灯光下的天堂小镇更象童话世界,我们欧亚结合的一行5人急忙赶回家路。匆匆之中,突然路边的一个特鲁利小店门口有个小姑娘服务员对我招手并用日语喊:“こんばんは、こちらに来-を見る。(晚上好,请进来-看看。)”
“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我条件反射性地大声说,然后又用英语重复一次。“I am not Japaness, I am Chinese!”
“Sorry,Sorry......(对不起,对不起......)”小姑娘服务员用英语连声说。
哗,小街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大声地说着一句刚从乔科莫那儿学来的意大利语:
“Io sono un cinese.(我是中国人!)”
意大利南部的天堂小镇阿尔贝罗贝洛、普蒂尼亚诺,以及奇特美妙的世界文化遗产特鲁利,我把她们都收进了我的相机里;我的收藏柜里;我的游记里......
收藏在我永远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