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8月8日都做些什么?

标签:
奥运李宁火炬单子陈维亚北京体育 |
分类: BeiJing2008 |
我们当时给大家的要求是,所有指挥员,在点火炬的这个关键时刻要集中在现场周围,必须在我的视线之内。这时候我们已经不用对讲机这种方式了,用对讲机,你说一句,再等对方回答,关键时刻可能这么几秒就晚了。所以所有指挥员必须在我的视线之内,而且为了保险,我们点火炬的全套动作,很多都放弃了电脑指挥,把人从编程中间摘出来,变成了传统的人的指挥,发口令指挥。因为电脑一卡就全卡了,用人来指挥,从技术上讲是回到了原始指挥,但是别忘了,人最可靠!
开幕式正式开场后,一切按照流程往下演,演到文艺表演的后半段,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所有部门的负责人,全都跑到指挥台上来了,个个大汗淋漓,每个人都激动地喊:“成功了!成功了!”他们可能更关注现场的声浪和反应。那时候文艺演出接近尾声,火炬塔已经立起来了,但是火炬还没点呢!我记得那时候,我跟一个助手说,再过10分钟,必须把我们周围的人,全部工作人员全部清走,让他们回去,因为还没有点火炬!燃气公司的总经理还一直在那等着,他是那一组的总指挥,最后根据我们导火索的速度,发出点火指令。
那天现场有很多这样的细节,你会觉得总导演的工作有时有点像一个联合作战的指挥。我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保持清醒,在关键时候提醒、提醒。
比如有一个关键细节就是我们“夸父”——李宁,围着全世界的影像跑了一圈。我跟摄像师说得很清楚:你不要紧跟李宁,我们是500米的卷轴最后打开、在上端形成一个火炬的概念,所以你一定要拍画轴是卷上去形成的火炬。如果你不提醒他,摄影师就会一直跟着李宁拍下去,我们想表达的火炬塔的概念就实现不了。
摄影师那天也是按照我交待的拍了。你看他开始一直跟着李宁,后来离开了。画卷轴打开的末端卷成一个火炬,红的亮起来。完成这个动作以后,他又回到李宁身上,然后是8月6日北京的火炬传递。火炬传递的影像都接过来了,最后北京的影像和雅典的影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圆。这些影像都是动态的,这时候我发布的最后一个口令,就是要定格。我希望全世界的影像都定格,好像大家都突然不呼吸了,就看这个点火。这时候这个定格就很可爱,比电影的定格可爱多了。定格是灯光在负责,关键的东西都是手动。
就在这定格的几秒钟还有一个小插曲。点火部分是陈维亚负责的,李宁也直接听他的口令。我们给李宁的是最好的耳麦,而且为了确保李宁在空中悬吊的时候耳麦不掉下来,我们把耳麦深深嵌进去,而且拿胶布粘上。事前我跟李宁说:你一定要全神贯注,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不受干扰,确保这种英姿飒爽的样子。没得到指令前,你一定不要点火。
点火前,我跟陈维亚说:当全世界的影像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时,我需要一个定格,你停几秒钟,啪,定格了,好像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这最后一刻。结果那天这个传递呢,倒是让我们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差点呼吸都停止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处理,看到李宁停下来,以为出意外了。为了防止万一情况发生,之前我们也都安排好:如果运动员点不着火炬,就自动打火。我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是谁在那儿叫,“老蔡(蔡国强),赶紧打火!赶紧打火!!”全都慌了。喊的人当中还有领导,他着急啊,以为出事了,就跟下命令似的,“还不点?还不点?!”
好在陈维亚和老蔡都坚持住了,按照我们的约定,不管别人怎么喊,一直在坚持没有发点火命令。其实“嘭”一下把火打着了是最没意思的,反而大家看着一个人攥着一个火炬奔跑过来,在等待他点火时,有点揪心的感觉会更好,里面有艺术的节奏、情感的节奏。但我没想到的是,原来我们是要全世界的等待,结果把我们自己吓一跳。
最终陈维亚下了命令,李宁非常准确地开始点,停顿、一点着,哇,所有人都开始喊。你看那个停顿多值得玩味!也许我们这个用心别人不一定体会得到,但是我觉得那个停顿真的快让观众的心跳了出来。等他点完火的那一刻,我的心算是彻底放下了,这时候,我也开始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