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诗麟
天水市属的清水县,东南方向的四个乡镇的一半镶嵌在绵延横亘的关陇山脉中,因哪里有百万亩次生林,所以这些地方的年降水量明显多于清水县的中西部。气候湿润温和。在这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林缘地区,清晨傍晚经常有缥缈雾气在缭绕。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生长着一种亦草亦木,药食兼用的植物,因它的掌状复叶有小叶五枚,清水当地人叫五叶。这种野菜在清水县城一带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普遍食用的。十多年后,五叶这种野菜被贩运到天水市区后,精明好奇的市民们,又在五叶的后面加了一个尖字。不要小看这个尖字,曾在清水农村自采自食,名不见经传的野菜,陡然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宴会的餐桌凉菜。一位朋友风趣地说,毛尖茶的成名不就是一个尖字,五叶菜成名也不正在这个尖字吗?自忖这话不无道理,任何一种食品有一个新奇而又幽雅的名字,就会身价倍增。如普普通通的红烧肉叫成“东坡肘子”或“东坡肉”后,立刻增值数倍。徽县以前归天水地区时生产的金徽酒销路平平,可改成陇南春以后价格翻了数倍,而且名扬省内外。
有几位年已古稀的同窗吃了“五叶尖”以后赞不绝口。问我同纬度的麦积区为什么没有这种植物?清水何时将五叶尖搬上餐桌,变成商品的?第一个问题竭尽我的知识和阅历也难以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我想地处渭南的麦积区,尽管纬度、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与清水的陇东、草川铺等相差无几,但是人口密度大,进入农业文明时期早,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有些物种可能要消亡的快一些。清水县城人何时将五叶尖搬上餐桌,肯定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记得一九八四年我们接待省轻工厅的一位厅长时,在县招待所第一次见到凉拌五叶尖,就在这年以后自采自食的五叶尖,开始散见于清水的街头。县城居民职工逐渐开始食用。
翻阅《中药大辞典》有关五加叶的记载比较零星。《日华子本草》:“治皮肤病, 可做蔬菜食”《纲目》:“五加, 春月于树枝上抽条叶,山人采为蔬茹。正如枸杞,生于北方沙地者皆为木类,南方坚地者如草类也。”从中可以肯定五叶尖是可药可蔬的绿色食品。 在天水、清水一般作凉菜入席。其烹制方法是:“摘净漂洗后,大火宽水在较短时间内,以断生为度,
这样方能使五叶尖色泽碧绿,
保留五叶的清香微苦的原味,过凉、沥干水分,加入糖(少许)、醋、味精、蒜泥、辣椒油、花椒油搅拌后即可入盘。食之清淡爽脆、解腻开胃。
刺五加耐干旱、耐瘠薄、生命力十分顽强,
萌蘖力强,每年春天根部都会发出淡红色的嫩芽来。食用比叶芽更爽脆适口。
据我所知目下野生的刺五加仅在清水县东南部约三、四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存。因它的根部可以入药。生长面积逐年减少,如果保护利用措施不当,极有可能让这个物种在天水地区消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