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以不给他们户口,但请给他们学校

(2017-11-04 07:30:54)

http://p1.pstatp.com/large/435d0003e7e81a60282b

新的杭州居住证政策来了!《杭州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日前发布。

有关部门负责人如是说:建立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对于加快市民化进程,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优化流动人口结构,促进我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和推进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分级保障、有序覆盖、精准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我还是要表达一些遗憾。新政发布时,我临时做了一个街採。问一个菜店的老板,她说她不关心这个,干几年回老家;另有一位买菜的顾客,也是外地人,她倒是知道这件事的,但她又说:“那得等到猴年马月能积够?等积够了,我孩子都20好几了!”是的,她很短视——儿子错过了,还有孙子嘛。

整体看这项居住证积分新政,基本上是向“人才”倾斜,硕士、博士都可以直接落户,本科的基本分40,只有有就业单位、有住所,基本上就能达到80分的极格线。而在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外来务工者群体中,除非能在杭州买得起房子,靠房子能得40分,否则要想积够80分,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居住证积分”向人才倾斜,可以理解。但城市的发展,没有“人才”不行,没有“人”更不行。或者可以换个说法,那些从事环卫、保洁、服务员、保安、协警、快递、建筑、生产等等职业的外来务工者,也都是“人才”。他们不仅是来挣钱养家的,同时也是给这个城市做贡献的,这个贡献不仅包括劳动,还包括消费、纳税。他们没有这个城市的户口,但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纳税人。如果我们认同税收的意义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就没理由,不让外来务工者与城市居民一道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本文不是要讨论居住证积分政策是否科学、合理,而是想指出它的局限性。怎么弥补这个局限——去除门槛,让所有外来务工者都成为杭州户籍?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明白,对于广大外来务工者来说,他们真正企盼的并不是一个杭州户口,而是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生活、福利保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孩子的上学。尽管杭州近年来通过实行“积分入学”等方式,让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走进了杭州的公办学校,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只能或者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或者进入一些民办的、只以赚钱为目的的所谓“民工子弟学校”。

中国留守儿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愿不愿意公平对待外来务工者的问题。

杭州作为万亿俱乐部“新来的年轻人”,作为誓言建设“国际化城市”、“一流城市”的城市,完全有能力、也应该办更多的学校,扩大既有教育资源,来接纳外来务工子女。近年来杭州新建了上百所学校,希望都能对外来务工子女敞开大门。如果杭州这样做了,那么户籍人口扩张的压力也就相应小了——户籍之所以昂贵,不就是因为附着其上的种种福利吗?而作为外来务工者,必将更加热爱这个城市,更加对这个城市有归属感。

城市创新的活力要靠“人才”,而发展的活力则靠“人”。淘宝、快递、外卖……种种互联网+,缺了那些靠体力吃饭的外来务工者,全都玩不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