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刑天舞干戚” ?谬种流传何时休!

(2017-03-14 18:12:29)
标签:

杂谈

​​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要论诗之趣味,当推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但最脍炙人口的却是“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首诗为何会脍炙人口?直接原因是几乎所有的选本都选它。就如前段走红的“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出的题与选手背的诗,就都来自于这类选本,脱离了选本出题,专家与选手恐怕都要出糗吧?

至于这个“其十”为何屡受选家青睐,则与鲁迅有关。鲁迅先生在1935年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也就是从那时起,这首诗就成了陶渊明作品中“金刚怒目式”类型的一篇代表作。人们评论陶渊明,必不忘谈其“金刚怒目”;谈“金刚怒目”,则必谈“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鲁迅先生在治学上是相当严谨的。但又不能不说,只就对《读山海经》(其十)的认识上,鲁迅先生相比他的二弟周作人,不够仔细。

周作人1936年2月发表于《北平晨报》一篇题为《谈错字》的文章,所举的一个例子就有这首诗。这是一首被后人篡改,而又被后人毫无怀疑接受的诗。陶渊明原诗不是这样的,并无“刑天舞干戚一句,原本是“形夭无千岁”,一直到宋代都如此。但到了宋代,有个叫曾紘的,死活读不懂。读不懂是自己能力问题,但曾紘却认为是书的印刷出现了错误,于是就费力查阅《山海经》,并终于有了发现:“经中有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以舞,乃知此句是‘刑天舞干戚’,故与下句‘猛志固长在’意旨相应。五字皆讹,盖字画相近,无足怪者。”从此之后,陶渊明作品的各种刻本,正文中都再无“形夭无千岁”一句。

自己读不懂,怀疑原文错了,这类事很多人都遭遇过。但从学术上讲,要证明后出版本的错误,正确的方法是拿更早的版本做比较,而不能单凭臆测。是的,《山海经》中确实有“刑天舞干戚”,这五个字也确实与“形夭无千岁”字形相近,但你自己的意思不能强加到陶渊明身上啊。陶先生写的就是“形夭无千岁”,就只针对“精卫填海”一个故事,跟刑天无关,你读不懂那是你的问题啊!

真的读不懂吗?真的很难懂吗?那么就不妨把“形夭无千岁”还原,重新读一遍: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无千岁,猛志固长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中极少的带有凄美色彩的故事: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是因为恨,是为了复仇。然而精卫的复仇又注定难以成功,执着于难以成功的复仇注定是一场悲剧。陶诗对精卫充满了同情,但同时也表达了悲悯。同样意思的表达,值得一举的例子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顾《精卫》诗: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的这首诗是问答题,前四句设问,中间四设答,最后两句感慨。顾炎武是以“精卫”自喻的,作为明朝的遗民,明知“复明”无望,依然眷念故国,不放弃反清的斗争。与其说是“金刚怒目”,不如说是“悲壮”。最后一句意有所指,乃是指当时降清、仕清的一众前朝名臣、前朝名士。

如果我们承认“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很凄美、很悲情,那么就会明白,硬把它与“刑天舞干戚”拉在一块,是不协调的,陶渊明也决不会这么干的。来看一下《山海经》记载刑天的一段原文吧:“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怎么理解这个“舞”字呢?是舞着干戚继续与帝作战,还是独自一个人在那乱舞呢?从常理上讲应属后者——战斗已经结束了。

众所周知,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老死不相往来,两家至今依然如此。那么周氏此文是不是带有反驳鲁迅“金刚怒目”说的意味呢?没有证据,只可想象。周作人这篇文章的影响并不大,几如泥牛入海,各类选本依然是“刑天舞干戚”,语文老师讲起这首诗,依然要讲到鲁迅讲到“金刚怒目”。谬种一旦流传,就源源不断了。

其实我最早知道这一公案,是在上高中时。《光明日报》用了一个整版登载郭沫若的长文,专论“刑天舞天戚”的荒谬。当然,郭氏的声音最终也还是沉没掉了,连想要查到这篇长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