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6月17至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河北表示,要确保各项指标数据实打实、真保真。这是宁吉喆在一周时间内两次谈到统计数据要真实,此前的6月12日至6月14日,宁吉喆在云南调研时强调,狠抓数据质量,遏制统计造假。
统计造假,可谓“顽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统计造假的根源在于“数字出官”,唯GDP的政绩考核机制诱使一些官员热衷于统计数据造假,那么要根除统计造假,就必须先革新“数字出官”这种政绩考核机制。那么这样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不仅GDP,任何政绩考核指标最终都需要由数字来体现,比如某一个地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巨大成绩”是虚的,只有数字是实的——森林覆盖率多少、退耕还林了多少亩、关停了多少家污染企业、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几何、青山绿水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凡此种种,都需要数字来证明,而这些数字是都可以造假的。即便把官员的政绩考核权交给老百姓,由民意来决定一个官员是提拔还是降级,但“民意”依然要由数字来体现,比如民众对政府的施政满意度就是一个百分比,而这个百分比同样来自于“统计”。也就是说,不论如何改变政绩考核机制,都无法将“数字出官”拒之于政绩考核门外。
那么统计造假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不是“数字出官”,而是“官出数字”。“官出数字”,一语点破统计造假这一顽疾的症结:当一个官员与一级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与现行机制的不完善,左右统计数字的产生,那么统计造假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存在。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个别官员的贪欲是关不住的,关键是关住他手中的权力。防止“统计造假”亦然,某些人企图以虚假政绩谋求飞黄腾达的欲望没法阻挡,关键是通过制度严防死守,不让其有“造假”的机会。
如何根治“统计造假”?是一个大题目。统计机构的相对独立,可以缓冲地方政府与官员对统计工作的干预;统计信息公开透明,“数”无具细都公开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可以让统计数据受到最严格检验;简政放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那么企业也就有底气不再屈从于政府上报虚假数据的压力;统计数据也需要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民间机构自主采集、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与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形成参照,有助于督促国家统计机构更加精益求精;此外,通过修订法律,让数据造假者付出更大的代价,也是根治“统计造假”的应有之义。
只有让“官出数字”成为不可能,才能让“统计造假”成为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