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羽日记
老羽日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19
  • 关注人气:6,6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花夕拾:不要将西溪弄成一个什么“园”

(2015-06-09 11:05:34)
标签:

杂谈

西溪之美,首在自然,春看杂花生树,秋看萧索荒寂;因自然之美而引“人”,然后才有所谓“人文”,而二者之间则是“此长彼消”——人文多一点,自然就少一点,大兴土木,乃开发西溪的大忌


  “只要您抛开红学家的指导,认真阅读《红楼梦》原文,就会发现,书中绝无北国大漠西风塞外的雄浑,倒是充满了杏花春雨江南的旖旎。”

  “抛开红学家的指导”?这话有意思,让人想起叔本华,叔本华说:“读别人的书就是让作者在自己的大脑中跑马。”鲁迅回应得有趣:“死抱住这句金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糊涂了。”

  为何有这样的联想呢?因为这“要您抛开红学家的指导”的先生,正是一位红学家!您倘把他的话当真,那说明您其实已被红学家“指导”了一回。

  闲话休提。红学家土默热先生这几日正在杭州讲学,讲他的“《红楼梦》作者是杭州人洪昇”、“大观园原址就在杭州西溪湿地”。我对红学一窍不通,不敢从学术的角度对土默热先生的“新发现”妄加判断。但说句实在话,土默热先生的论述是颇引人入胜的,几可以用“落英缤纷”、“如沐春风”来形容,让人增长知识之外,更让人不自觉中领略了一番中国传统人文之美;而从其广征博引,条分缕析,“事事有来历”,又可见其治学上的工夫颇深,与一般“学术超男”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当然,我等门外汉对土默热先生信以为然,是一回事,其“新发现”能否得到红学界的认同而成为“定论”,则是另一回事。可能有人会因此担心,土默热先生此次讲学杭州,会不会误导视听,以致“谬种流传”?这种担心是过虑了,因为一般大众基本上对学术没什么兴趣,大众的兴趣只在猎奇与好玩;而所谓红学,谓其为“学术”可,谓其为“游戏”未尝不可——红学之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好玩”而已。若真到了“真相大白于天下”,就“不好玩”了。

  感谢土默热先生给杭州人带来了“好玩”,也让美丽的西溪更加“好玩”;三五人结伴西溪,偶尔谈起林黛玉、薛宝钗什么的,或能平添游兴。但遗憾的是,土默热先生方讲到好玩之处,讲着讲着却越来越“不好玩”了——说要让“新世纪的全新红学重新昌盛于杭州”已经“不好玩”,接下来还要建议“开发西溪四期工程,主建四坞一宫:老东岳,永兴寺与二雪堂,法华坞流香溪上之藕香榭和藕香桥,东穆坞洪钟墓地,洞霄宫”,就更“不好玩”了,只差没把一张大观园的设计图纸拿出来。

  说土默热先生想要把西溪弄成大观园,可能失之偏颇;但若说他想把大观园的意境植入西溪,想让西溪成为他学术观点的具体载体,却并不为过。对土先生的“建议”首先给予尊重的同时,不能不指出,其建议或思路若果被政府采纳,绝非西溪之福——杭州从此多了一个“大观园”,却少了一个西溪!

  西溪之美,首在自然,春看杂花生树,秋看萧索荒寂;因自然之美而引“人”,然后才有所谓“人文”,而二者之间则是“此长彼消”——人文多一点,自然就少一点,大兴土木,乃开发西溪的大忌。至于所谓“园”者,更与自然的西溪相冲突,西溪将因“园”而变“小”——大与小不在面积,大与小在与自然融为一体还是与自然隔开;中国人好讲什么“园林艺术”,其实哪有什么“园林艺术”,那不过是一个个摆满奇花异石、楼台亭阁的大仓库而已。(2009年11月18日)

朝花夕拾:不要将西溪弄成一个什么“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