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长短句
(2014-08-19 14:02:23)手机长短句
之一
网络时代,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在读电子书——电子书也是书吗?当然也是书,古人把书刻在木简上,后来写在绢布上,再后来写在纸上……变换的都不过是书的形式,电子书是又一种书的形式。但读电子书究竟算不算“读书”,却大有疑问。尽管纸质书也是良莠不齐,但大抵是经过了筛选,而电子书则是泥沙俱下,说是垃圾场也不为过。人们沉迷其中,或许有阅读的快感,但却没有回味,更没有营养,而消耗掉的,是时光。
当代散文大家董桥说他从来不上网,“从来不上网”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但也谈不上什么罪过。事实上他很羡慕他那些喜欢上网的朋友,他们写文章时要引用什么材料,百度一下就搜到了,显得学富五车、经天纬地。而自个却需要皓首穷经,或者凭脑子记忆,或者爬高上低找书翻书,有时还要跑图书馆。但董桥先生依然乐此不疲,美文一篇又一篇,倾倒无数读者。他说,翻书与上网,是不一样的感觉。
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上网阅读,闻不到“书卷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读书人独有的一种气质。
我也有过董桥先生这样的读书生活,那是在十几年前,网络还不发达,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那时写文章也要翻书,最大的乐趣是找到那本书,找到要用的东西,然后跟老婆说:“我记的一点不差!”但这样的日子早就过去了,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但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还是会到浙图借书来读,提着一大袋子书走在路上,顾盼生姿,一副读书人的样子,但借来后往往束之高阁;到期了还回去,再一次提着袋子走在路上,还是一副读书人的自得模样。
时间都去哪了呢?上网。网上总能找到自己要用的东西——搜索、复制、粘贴……大功告成。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近年我也常有这样的感觉,文章是越写越差。冷静想来,是气息紊乱掉了——网上是一个扰攘的世界,有如乐声震天的酒吧,你沉静不下来,你热血沸腾、头昏脑胀。
之二
陈奕迅有首歌,《没有手机的日子》。歌里写道:“拿着古董的筷子,捕捉呻吟的蚊子,剥开烫手的栗子,给你幸福的种子……看着我们的影子,想像未来的孩子,盖个半坪的房子,脸孔贴着你鼻子……没有手机的日子,才能这样子。”
“没有手机的日子,才能这样子”,有手机的日子,就不能这样子。
这个时代最经典的段子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其实不是“你却在玩手机”,而是彼此都在玩手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诗人如是说。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但也造成了另一种现实:“比邻若天涯。”大家都低头玩手机,沉浸其中,身边的那个人仿佛不存在。
你喊他,她抬起头,一脸的迷惘,如大梦初醒——她已进入“忘我”的境界,她连她自己都忘掉了,又怎会记得你?
之三
这个她,是我的老婆。
遥想当年恋爱那会儿,我离职去大连进修,那时候没有手机,连固定电话也少有,互诉衷情只有鸿雁传书。写信时的心情与等待来信的心情,如今回想,暖意上心头。现在的少男少女不可能留下这美好的痕迹了,电话、短信、微信、QQ,快捷无极限,没有人写信了。
有诗人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有诗人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些诗,小孩子已经读不懂。
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引发诉讼。谁是谁非且不说,反正现在的作家是不大有手稿了,写作都用电脑。即便有手稿也拿不出手吧?字能写端正就谢天谢地,遑论书法之美?据说现在不少人,连字都不会写了,所谓“提笔忘字”。
技术的发达,让人的能力发生退化。一同退化的,还有思维、情趣。
世界越来越多彩,人们越来越无趣。
所谓无趣,就是单一,当手机成为你的全部,是不是“单一”?
之四
曾有一位台湾的专家,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大陆网友吐槽声一片。前几日又有报道说,有一位台湾专家称“大陆人买不起电脑”,所以“只能用手机”,大陆人再次哗然。后来证实人家并没有说“大陆人买不起电脑”,只说过“有些蓝领买不起电脑”,而且还加了时间限制:“以前。”
这位专家是拿大陆与台湾对比,他说在台北的街头,看不到内地城市这么多“低头族”,因为台北人一般都用台式机上网,而大陆的“有些蓝领买不起电脑”。这样说法当然是无厘头,但也折射出两岸青年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的差异——台北的青年没有大陆青年这么离不开手机。
当然,一旦你有了手机,就没法再离开手机。
女儿到北京读书,有几次,打她手机,关机。关机,很正常,可能没电了,也可能忘了开了,但你仍然会心里发毛,过半小时还会再打过去……如果第二天还是关机,那就只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手机时代你一定这样,没有手机的时代你不必这样。
一定有好多人像我一样,上班到半路,突然发现手机没有带,要折返回去拿;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手机没电了之后,惴惴不安——谁谁会打我电话吗?找不到我怎么办?谁谁打我电话老婆接了怎么办?一部手机,上面粘着好多东西:机会、财富、友情、爱情、偷情……怕错过,怕暴露。
往往是,在人机分离的这段,并没有人打电话找你,或者并没有多么紧急的事情要你办,你没有错过什么机会,你也没泄露什么秘密……但你下次依然会惴惴不安。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充电宝应运而生。你不必怕没电,你可以一直开机,一直上网,一直徘徊在虚拟世界。
之五
逃离手机,但何处可逃?
有人发明了一款软件,软件的名字就是“逃离手机”。但操控软件的是机主,于是矛盾出来了:如果软件有用,还要软件干嘛?
逃离手机,还是要看人的自觉。而自觉,来自于毅力与意志。
逃离手机,不乏成功者。有位叫Tom Grotewohl的美国人,在过去16个月时间里,一直未曾使用手机,不用手机对他的生活有何影响?他称感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他的很多话都值得我们深加体会。他说:“科技给了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便利,代价是我们被剥夺了原本所在世界的触觉。”
他说他与女友“发现写信的乐趣更多。信就像唱片,尽管其技术已经过时,但浪漫与温馨永不会过时。更为重要的是,减少通信强迫我们建立更加牢固的联系,不会有‘机关枪式短信’那种转瞬即逝的感觉”。
他把“低头族”比为希腊神话中水仙花的化身纳西斯(Narcissus):“他长久凝视湖中自己的倒影,最终在顾影自怜中抑郁死去。现在,纳西斯又回来了:他穿着紧身牛仔裤,咒骂着手机屏幕上刺眼的阳光,无法将眼睛挪离开屏幕,直到自己再次消失。”
他说:“我们使用手机试图摆脱孤独感,与此同时手机却又让人感觉孤独。留些时间给你自己吧,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孤独学习如何不再孤独。”
当然这位小伙子也不无遗憾,因为在离开手机16个月之后,他还是买了手机,因为他还是要食人间烟火。但暂时的离开,来一次没有手机的旅行,在我看来就是进入另一个时空、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可以洗涤身心、感悟人生。站在另一个世界回看攘扰的尘世,会从中看到自己——蓬头垢面、满脸疲惫、浑浑噩噩……当然还要回来,还要与这个世界和光同尘,但你完全可以活得更干净、更精致、更轻松、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