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外部监督,阳光必须来自于外部。你在房间开电灯,那不是阳光。当前的阳光采购,就是只开电灯,关紧门窗不让阳光进入的制度。房间很亮,但从外面看不到
一个自动洗面器7.2395万元(含税销售单价,下同),一个色理石洗面台2.6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最后组合成总价高达三四十万元的整体卫生间;上万元的15寸液晶显示器,2.2万元一张的单人座椅,6.8万元的冷藏展示柜……这些令人咋舌的价格,不是来自北京、上海的某个高档别墅,而是我们乘坐的动车。
其实令人乍舌的不是价格,价格高意味着质量好嘛。令人乍舌的是市面上5000左右的色理石洗面台,铁道部竟然要以2.6万元的价格去买。媒体报道称之为“奢侈动车”,似乎偏离了要害,这事的要害不是“奢侈”,而是“腐败”——该称“腐败动车”才对。
市场价5000,采购价2.6万,中间的巨大差额去了哪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三个名字:一个是刘志军,一个是张曙光,还有一个叫丁书苗。目前这三个人都已“进去了”,等待他们的将是正义的审判。但有媒体问得好:这样的采购目前是否还在继续呢?
何以有此一问?道理也很简单,刘志军进去了,但被刘志军用来上下其手的采购制度并没有一起“进去”;只要原有的制度依旧,那么走了一个刘志军,还会有一个张志军、王志军……
必须指出,政府采购“只买贵的”,“奢侈动车”并非唯一的一例。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个政府采购“不买贵的”呢,政府采购与“只买贵的”几乎可以画上等号了,举例子能举一大把。这是一个相当奇怪的事情,因为我们当前的政府采购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阳光采购”。“阳光采购”的制度设计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透明,一个是招投标。按说在招投标的情况下,供货商之间只会竞相压低价格,从而让政府可以采购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怎么越“阳光”,政府买的东西竟然越贵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所谓的招投标事实上成了幌子,所谓的阳光采购就是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外部监督,阳光必须来自于外部。你在房间开电灯,那不是阳光。当前的阳光采购,就是只开电灯,关紧门窗不让阳光进入的制度。房间很亮,但从外面看不到。
我们看现在媒体对“奢侈动车”的报道,什么设备造价多少市场价又多少,中间的差额有多大,这好像是监督,其实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铁道部当时采购的时候并不允许你这么监督,只在刘志军落马之后才允许你媒体介入。也就是说,事实上所谓的阳光采购,让你阳光进入你才能进入,不让你进,你一点阳光都透不进去。即使阳光偶尔能照进去一点,政府与纪检部门也不拿你媒体当回事,你质问为什么“只买贵的”,这搁在西方,检察院就要介入,因为这中间极可能有腐败问题嘛,傻子都能看出来嘛,但你听我们政府部门怎么问应?四个字:“符合程序!”“符合程序”,以不变应万变,举重若轻,将阳光拒斥于政府采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