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惊现“木乃伊”
2008年10月20日 10:42新民网

继上海地铁二号线相继出现“超人”、“鹿人”等“行为艺术”后,10月17日,网友爆料称二号线上惊现“木乃伊”,网友质疑其又是一次炒作。
17日,名为“佳佳有礼”的网友在天涯论坛爆料,称地铁二号线开到上海科技馆站时,突然上来一个全身裹着白色纱布的形似“木乃伊”的人。

“佳佳有礼”称,该“木乃伊”一上车,很多人都拿出相机拍照。据其提供的视频显示,“木乃伊”时不时与乘客打招呼,甚至试图握手,把一位女乘客吓得用书遮面,大叫“快走开,太恐怖了!”。期间,木乃伊还在一个空位上坐了一会。

可能受“超人”、“鹿人”的影响,网友开始质疑这种行为艺术。有网友猜测其为了个人成名而做出怪异举止,有网友称其是为了商业目的的炒作,也有网友怀疑是否又是此前设计“鹿人”的某工作室所为。
当日下午,新民网记者致电某工作室,工作人员否认了“木乃伊”为该工作室所为,称世界上雷人很多。
相关报道
上海地铁现"鹿人" 逛街乘车喝水若无其事
2008年07月11日 09:37解放网-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谢 磊实习生 陆 遥 汪
洁

“鹿人”若无其事乘坐轨交,乘客却惊得目瞪口呆。
“鹿人”惊现闹市街头
◆形象:身披白大褂,手提公文包,最惹眼的是头上罩了个长颈鹿头头套。◆行程:先是乘坐地铁,随后开始逛商场、大卖场、小商店,最后来到南京路步行街,坐在石凳上悠然地掏出一瓶矿泉水……
身披白大褂,手提公文包,最惹眼的是头上罩了个长颈鹿头头套,将自己的真实面目遮得严严实实。7月9日傍晚,一篇名为《上海地铁惊现鹿人!》的帖子突然出现在天涯论坛上,并配发了这名“鹿人”的多幅行程照片,包括地铁、商场、大卖场等。帖子一出现,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COSPLAY,有人认为是儿童医院最新推出的讨好小病人的鹿医生,也有人直言这种行为会“吓坏老人家”。社会学家则表示,这种行为不值得肯定。
“鹿人”搀扶老人吓人一跳
天涯论坛上的这条帖子出现在7月9日18时01分,发帖者是一个名叫josheya的网友,标题上标注了“转载”。昨天上午,记者在该论坛上看到,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josheya共发表了18张“鹿人”照片。“鹿人”最显眼之处是覆盖整个头部的一个长颈鹿头套,此外还有一身纯白的大褂。从照片内容看,“鹿人”先是乘坐地铁,随后开始逛商场、去大卖场、进小商店,最后又来到南京路步行街,坐在石凳上悠然地掏出一瓶矿泉水。

“鹿人”乘电梯,后面的兄弟目瞪口呆
照片中,“鹿人”的出现让行人仿佛见到了怪物。有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有人行起注目礼,有人想笑却又使劲忍住。期间“鹿人”好心去搀扶一位老人,却反将老人吓了一跳。由于整个头部被头套套住,“鹿人”的表情外人难以知晓。但记者注意到,无论身处何处,照片中的“鹿人”都表现得极为镇定。只见他闲庭信步于各大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挑选蔬菜、挖起“鹿”鼻孔,即使在遭遇路人围观、议论时也丝毫不为所动,甚至还泰然自若地接受路人拍照。


数日前的中午,市民赵先生在地铁车厢里看见一个怪人:身穿白大褂、臂上别着“两道杠”、手里拎着公文包,最奇怪的是他戴着一个长颈鹿的头套,“看上去有点滑稽又有点恐怖!”赵先生说,这身打扮一开始把大家吓了一跳,后来发现旁边有人一直用DV(数码摄像机)在拍摄,“估计是自娱自乐吧。”
随后,关于“上海出现鹿人”的图片和帖子开始在网上传播。照片显示,“鹿人”不仅乘坐了地铁,还招摇过市,甚至在超市里自如购物。他是谁?他要干什么?
“鹿人”解释为拍短片
这两天,“鹿人”在网上发布视频做出解释,他自称“麒麟博士”,喜爱电影,和朋友建立工作室拍摄一些短片,戴鹿头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中的幻想文化的关注。
“麒麟博士”说那天在地铁二号线、南京东路、中山公园等地拍摄视频素材,尽管不少市民对他的样子感到惊讶,但现场十分融洽,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还有人问他“热不热”,提醒他喝水。
“如果给你带来了不安和困惑,我表示深深歉意,我没有任何恶意,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麒麟博士”在视频里说。
此外,“麒麟博士”还专门对自己的头套作了一番解释,他说当年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了长颈鹿,但当时中国人不知为何物,便用传说中的“祥兽”麒麟称呼。自己这么做是表达对传统文化神奇、有趣思想的敬意,希望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中幻想文化的关注。
奇异打扮引市民争议
对于“麒麟博士”的做法,市民们褒贬不一。市民张小姐表示,这类装扮在国外街头很常见,增添城市生趣,还有些市民则表示爱怎么打扮是个人的事。
还有些市民则对“麒麟博士”的动机表示怀疑,市民刘小姐就表示可能是为他们制作的视频做宣传。还有些市民则对“麒麟博士”的做法表示反感,市民罗小姐就表示,第一眼看到“鹿人”把她吓了一跳:“这样反应的肯定不止我,吓到孩子老人怎么办?”
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雄:
对于装扮成“鹿人”穿行于公共场所的行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雄明确表示不赞成。
“每个公共场所出于公共管理的目的,对公民的公共行为都有一些限制要求。”杨雄告诉记者,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公民在公共车辆等一些公共场所中的行为都有一定约束,国内也有类似限制规定,例如不能不穿衣服上公交车,或在公交车上光膀子、露背(女性时装除外)等,这是公共场所约定俗成的规定,也是国际化都市文明对公民的基本约束。
杨雄说,在公民社会里,公共场所与私人场所有所区别。每个场所都有对着装打扮不同的要求。“你虽然享受了着装自由,但他人却可能被吓着。”因此杨雄认为,不管是行为艺术或是其他,这样做不妥当、不合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