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英语教育究竟错在哪里?

(2010-10-08 16:47:36)
标签:

英语教学

教育体制

交流

教育

分类: 杂感
来瑞士的洛桑才两天,每天已经习惯用法语和服务员打招呼了:bonjour! (北京问候语:吃了吗!),Comment allez-vous? (你好,英语How are you), puis-je avoir un café? (请给我一杯咖啡)。在城里买东西,一个店员很努力地听我解释要什么,他不会英语,我用有限的技术词汇如"USB", "SD Card“,来描述我要一个“读卡器”(card reader)。他听明白后很抱歉地告诉我,désolé (对不起,让我明白他这里没有)。然后他用手势告诉我,从这里出去,aller tout droit (直行),然后tourner à droite(向右转),那里有一家店的"3ème étage"(3楼,后来发现其实是4楼,这里和英国描述楼层一样,1楼其实是2楼)有我要的东西... 我立即用我为数不多的法语说,merci!(谢谢)。

从以上对话中,我迅速学会了法语的“对不起”(désolé),“直行”(aller tout droit),“右转”(tourner à droite),“三楼”(3ème étage,他那比划的三根手指使你不可能认为是其它楼层)。回来后翻了字典,加强了记忆,于是,下次上街就可以用了。按照这个速度,我在一到两个月内掌握法语衣食住行的日常用语应该不成问题。

于是,我想起了国内的英语教育,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到大学,少的九年,多的十几年,可我们的大多数人确无法张口,掌握的单词也是极其有限,完全不具备交流的能力。这到底为什么?想象一下,一只低智能的鹦鹉好好训练9年也可以会说话了,掌握的单词甚至歌曲都比我们一个经过正常英语教育的成人还要多!

仔细回忆了一下我上大学时候学的“英语权威许国璋”的教程,那里面全是教语法的,鲜有教人怎么说话的。据说许先生自己的英语口语也马马虎虎。原来,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是在以教“数学”的方式进行,根本没有从人类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这方面着手!

记得我曾经提过在英国希思罗机场碰见一个在中国工作6个月的西班牙小伙子,中文很流利!其他一些在中国的老外朋友,甚至在南非球场上碰见的没来过中国的一位做贸易的女孩都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只会说,不会看!这就对了!人们学语言的第一动力就应该是交流!

那些有中国女朋友的老外们的中文口语都特别好,因为他们急于交流,所以就“事倍功半”了。其实,老外真正语法好的人也有限。我经常和一些老外通信,那些非英语国家的老外鲜有语法好的,把事情说明白就行。而英国佬里面语法好的也不多见,但是我们的目的就是沟通!

我记得我的英语提高是因为要和老外学长和教授交流球赛,聊多了,口语自然就熟练了。写作的提高也是因为读了几本畅销小说,里面的语句在交流时突然会冒出来,有时会让老外也觉得大吃一惊,你的英语这么好!居然能和我交流流行的文学作品!人受到表扬后就会更加努力。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则永远是“打击式”的,一个复数词加错了“s",好,不及格!老这么打击下去,学生学外语的动力肯定没有了。

我记得我的一位好莱坞的演员和制片朋友“老康”(Tim Concidine, "My Three Sons"里面演老大Michael的那个演员),他到哪里都急于用当地语言交流,他会用约十种语言,包括中文说,“请给我来一瓶冰啤酒”。他在说中文时故意拉长“冰”字的发音,因为他说你如果不强调“冰”字,在中国经常拿到的就是“温”或“热”的啤酒,这肯定是从实践中总结到的。他还学会了“不可思议”这句话,经常在一帮中国人议论他时冒出来这句话,试想,不管你说他是好还是坏,这句话都适用(比如,“这老外的要求有点过分”,“这老外对中国非常友好”...)!因此,经常吓得这些议论他的中国人大惊失色!“没想到你的中文这样好”!他也于是就假装地用中文回答“马马乎乎”,于是把那些人吓得更厉害了。其实,除了这两句,再多说一句就露馅了。

我建议中国应该改变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先将交流用的口语教起来,考试时只要学生把一件事表达清楚就算过关了。特别是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这些缺乏人际交流的一代人而言,强调交流式学习外语很有必要。其实美国的黑人英语(学名叫“Ebonics”)值得借鉴,他们把“be"的变化如“is", "are"等给省略了,说起话来就是“you be", "I be", "He be",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