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交朋友多条路
(2009-02-26 14:18:54)
标签:
交友娱乐 |
分类: 杂感 |
周日在儿时朋友方子春的招呼下,我家一下来了近20口人,都是儿时的朋友(见友情链接“方子春”的博客有详细介绍)。
这帮人都是50岁以上的,我最小,也52了。要是过去见这么一帮人喳喳忽忽的肯定会被说是“老不正经”,可现在科技发达了,估计活99岁应该不成问题,所以60以下应该是属于“青壮年”。
我曾经在大学里和学生交流时就告诉他们,来大学学习主要是“交朋友”,扩大社交圈,这对封闭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相对单纯,人的性格品质不太容易被隐瞒,为今后是否能够共事合作打下了基础,在投资领域这叫DD,就是“尽职调查”的意思。
我小时候就和夏钢和方子哥住一个院子而且非常要好。当年(60年代,文革后期)买家具相当困难,而子哥恰好在北郊木材厂当司机,他们那里出的折叠桌子和椅子非常受欢迎,几乎每次市场一有货,10分钟内就卖光了。当年“走后门”比后来“含蓄”,子哥是在把货运出厂门时偷偷给了我们一个电话,告诉我们货将运到王府井某家家具店,这就是属于现在的“披露内部消息”,于是我和我爸爸蹬上自行车,飞速来到那家家具店提前排上队。当年没有“堵车”的概念,车子可以飞快地开到目的地,于是子哥把车开得比平时慢上一倍,再加上多绕几条街,在确定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家具店后才把车开到那里。我妈妈家现在用的麻将桌和折叠椅就是当年的“战利品”。
多年后,夏钢成了著名导演,子哥成了北影的演员。我在决定试水电影投资时,就是和夏钢合作,用的是我们的朋友王朔和冯小刚担任编剧,由子哥担任的“钱康”这个角色,并因此获得金鸡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有一次给中央电视台投资电视栏目《心理时间》,用的主持人就是我们院的孩子英达,那凡是在北京的演员朋友更是被一一拉来给我当了嘉宾。谁都没跟我提钱的事,反到弄得我自己不好意思了。
和张一白,霍昕等也是当了数年的朋友之后才有了《好奇害死猫》的合作。
这类的故事很多,在我“知天命”年龄后回想起来,有无数的例子。
后一篇:唱歌也成了竞技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