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曾国藩赫德郭嵩焘历史文化 |
分类: 随笔 |
朱维铮《壶里春秋》176节“借法兴利除弊”中写道:“(威妥玛)《新议略论》与(赫德)《局外旁观论》一样,在当时只得到郭嵩焘的肯定。然而在民间却出现了假托两江总督曾国藩所作的致威妥玛书,对两论大加称道。可见民意和官意多么不协调。”可小子考诸于史料似乎却并非如此。
这封信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郭嵩焘对此文甚为欣赏,曾经抄录还为其写过跋:“……此文妙处,在切实还他一个究竟,绝无一语铺张回护,洋人亦遂为之气折……”次日,郭嵩焘虽同意来访者黄彭年的看法,“疑湘乡(曾国藩)复威妥玛书为伪托,此言是也。”但他仍然认为:“而以为此书无济实用,则子寿(黄彭年)未谙夷情事理之过也。威妥玛致总理衙门书,一眼觑定中国有不能明言之隐,横施其胁制,嘻笑怒骂无所不至。总理衙门以其书发交各督抚议奏,无有能出一言以发洋人之薄者。非但总理衙门人才猥下,不足以及此,身当其任,日受洋人之恫喝,为所玩弄久矣。吾此次复总理衙门书言之,诚有以折服洋人者。而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中国之气终无由一申。湘乡身负天下之重,当与国同优戚,又不当总理衙门之任,洋人以局外旁观言之,湘乡即以局外答之,洋人惊于所创闻,亦不能不为之气折。故疑此数年洋人持前议不坚,未尝非湘乡此书之力也。此当通知天下古今之故,庶几能辨而知之。”似乎又肯定了曾国藩写过此信,而且由这段日记看来,郭嵩焘对《新议略论》与《局外旁观论》其实是大加反对的。
不过《郭嵩焘日记》里却并没有收录这封信,或许因为其伪作的原因,今昔《曾国藩全集》里也没有收录,似乎在国内已经遗失。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有一件刻印版,首行题“曾侯致英咦使臣威妥玛书”,三叶六面,王庆成的论文里收录了全文。
这封信着重谈通商、传教两大事项。认为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是外国人所乐为,而为中国人所不愿:“论通商,中国帝王崇本抑末,贵农践商。货贾关津之征,所以惩其黩货无厌,而使之重去其乡也。通海通番,曩有例禁。今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外朝之人,乐至中国,中国之人,不愿至外朝。此情所不同,中外绝异,作可任而致也。”西洋与中国通商,是攘夺中国利源利权。至于宗教,中国人历来信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教,天主教天堂地狱之说绝不足以胜之:“论传教,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此数圣人者未尝执迷人而语之曰:尔必从教。自天子至于庶人,自古至今,无不从者,出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教之外,即入乎禽兽之中。人而不欲为禽兽也,则必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教。仁之至,义之尽,天理人情之至,无一毫矫强于其间。夫是以不言而信,不待劝而自成也。”认为西人传教,用意在于诱惑一些人背叛其长上。
信中还批评对方提出“中国能否保持自主之国”
的问题,认为:“然吾中国,从未有不能自主者矣。五帝官天下,其传贤也,君主之。三王家天下,其传子也,君主之。秦以前天下为侯国,侯国各有主,天子为诸侯主。秦以后,天下为郡县,郡县各有主,天子为郡县之主。仁如尧舜,民之主也;暴如桀纣,民之主也。君臣之际,名分甚严,恩礼甚重。名分严,故君为主;恩礼重,故世戴一主。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
可见,伪曾国藩致威妥玛书实为批评。
后一篇:略说所谓明代澎湖“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