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台湾后,中国朝野震动,亟待自强。洋务派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办法,保守派刘锡鸿对此六条逐条驳议,更谓“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坚决捍卫“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礼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别”的传统大经大法。守旧派大臣看中了他的“坚定立场”,启用他代替许铃身为履行《中英烟台条约》出使英国的副使,以牵制洋务派的正使郭嵩焘。
所以刘锡鸿在前往英国时,思想上作好了对一切“用夷变夏”的尝试都给以迎头痛击的充分准备,而且还准备努力去“用夏变夷”,克尽一个大清臣子的职责。他在赴英途中和抵英之初,对于外国的“一器一技”,总是不忘予以贬斥,甚至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
尽管刘锡鸿观点十分保守,态度也很顽固,但他却并非完全没有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英国的经历使他在事实面前打开了一些眼界,认识到自己原来确实存在某些偏执和误解,虽然他自己不一定都会承认。
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日本大臣井上馨回访郭嵩焘,再次谈及英国税制的优异,刘锡鸿却发了大异于以往的惊人之论,他说:“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看出他对英国民主有一定的了解,连郭嵩焘也罕见的在日记里称赞他“此论至允”。
不过,在刘锡鸿的出使日记《英轺私记》里,却成了“英国税课,无人不征,无物不征,无事不征……我中国百姓,戴天履地,而忘其髙厚之恩,闻此当抚臆誓肌矣!”提醒百姓时刻怀念大清朝廷恩德,对井上馨的回答也成了“祖宗制法皆有深意……”可见其心口不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