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房子坐落在一片大杂院一般的平房区内,是一条无名胡同中一间低矮昏暗,并不宽敞的小平房,从出生起,在那里我度过了成年以前几乎所有的时光。
就像大多数住平房的人一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一家离开了那里,搬到了楼房。从搬家到现在,掐指算来已经有十年了。十年光景,老房子还在,物是人非。
为了贴补生活,在我们搬走之后,就把它租了出去。由于地段还不错,房租又不贵,所以租房的人都是些背井离乡来京打拼的“北漂”,有摆摊卖小商品的、卖早点的,有附近工地的农民工,也有附近小区的保安,还有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总之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整个胡同的情形大体一样,有能力搬走的老住户都搬走了,每次回去,那些儿时的小伙伴也都难见踪影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街坊与总在不断更换的新租户们朝夕相处。
前几年我们这片平房开始拆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百姓与拆迁办关于拆迁补偿的问题总是不能达成一致,除了少数“响应党的号召,跟党走”的住户外,我们顺理成章地成了钉子户。都说拆迁是现时老百姓除中彩票之外,一夜暴富的唯一合法途径,但是真的成为了那传说中“神一般”的钉子户,这感觉还是很复杂的。人人都想从拆迁补偿中触摸到自己后半生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实并不是自己做得了主的,人总不能指望着拆迁款过一辈子吧,不劳而获的想法只会让人变得懒惰,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努力。
话又说回来,谁想成为钉子户呢?谁不想搬走去住宽敞舒适的楼房呢?谁不想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一些呢?但眼前的现实是,凭借自己的那点微薄收入能够养家糊口就殊为不易了,谁还敢奢望买房呢?除了指望拆迁补偿以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更何况政府征用老百姓的住房和土地来盖楼卖钱,拉动GDP,老百姓得到合理的补偿,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吧。于是乎,钉子户就心安理得了。
但是好事多磨,因为一些没有官方原因的原因,拆迁只进行了一半就停止了,就连拆迁办都人去楼空了。我们期待中的美好生活非但没有呈现,现实反而倒退了十年。那里的情形是:一边是拆掉的房子,废墟上垃圾、瓦砾成堆,杂草丛生;另一边则是不得已与废墟、垃圾为邻的钉子户和租房户们。夏天,胡同门口的那条街每逢下雨就变成一片汪洋,步行根本无法涉足,胡同里污水积洼、蚊蝇成群,由于电表容量不足,无法保障空调的运行,屋里闷热难耐,潮湿不堪;冬天,屋外滴水成冰,没法生火的厨房里水管常被冻住,住人的屋子即使可以生火,但其热量也是杯水车薪,温度基本徘徊在十度上下,在屋里待着也要穿着棉袄,更有甚者,很多南方来的租户根本就不会生火,真不知道,在北京的每个冬天他们是怎么扛过来的。
面对这样的恶劣条件,临时租户可以无动于衷,但是老住户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既然等不来,那就靠自己。他们自我治理环境,竟然在另一边的废墟中开垦出了一片田地,种花、种菜,花团锦簇、郁郁葱葱,即绿化了环境,也能自给自足,每次看着太阳照在向日葵上,都透着那么的生机勃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就是北京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吧。
http://s13/bmiddle/3fdcd42ct8fbd1cc13dac&690
冬天的废墟
http://s13/bmiddle/3fdcd42ct8fbd21994fec&690
夏天的园地
与平房区一街之隔的是一片楼房小区,不在拆迁范围以内,那里的环境相比就要好很多。楼底下儿时印象中的煤堆变成了小区的停车场,小时候踢球的小土场也变成了小区的健身乐园。不过,那些楼房随着岁月的侵蚀,也逐渐变得陈旧了,虽然在08年奥运会之前统一粉刷过,但是在激情褪去过后,随之而来的只有斑驳与失落。小区周围被很多的小饭店、小旅馆、理发店、路边摊包围,老板和员工们也不例外都是外地人。
看看吧,这就是新北京的真实写照。北京已经不再是那个我曾经熟悉的北京了,它是我们伟大国家的首都,它正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阔步迈进,但是它却进化成了一个怪胎。一边是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边是贫民窟平房破屋等待拆迁;一边是老北京人被赶出五环以外,一边是外地人涌入遍布京城;一边是有钱人享受高端生活,一边是老百姓为生计奔波忙碌;一边是国家政府在走向世界,一边是人民群众在感谢国家。
现在每次回到这里,我都很难再找回儿时的熟悉感觉了,仿佛这不里是在北京,而是在南方的某个小城镇,或是郊区的某个城乡结合部。要知道,这个地段可是在三环以内,平房区西边不远处就是北京最高开盘价7万一平米(现在8万)的楼盘——东钓鱼台家园,而楼房小区的东边就是著名的钓鱼台国宾馆!你能想象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