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两周年之际,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其博客发文质疑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为错字,那个奔跑的小人不是北京的“京”字,而是文化的“文”字,对它的解读不该是“舞动的北京”,而是“舞动的文化”。
随后,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设计者之一——毛诚,在其博客回应到:中国印根本就没有汉字,它只是一个抽象的图案,既然是图案就没有错字一说。他还认为马未都的遗憾是多余的,事隔两年的“马后炮”也不是最优的策略。
http://s3/bmiddle/3fdcd42ct8d7817ecbfb2&690
中国印构成:“舞动的北京”由三个部分构成:1.像一个人的“京”字中国印;2.汉语拼音“Beijing”和“2008”字样,象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3.奥运五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以上内容均来自百度,可不是Google哦)
中国印,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在它问世之初就获得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喜爱,因为我们知道它极富创意地在奥运的命题下诠释了中国文化,即古老,又现代,即抽象,又动感,堪称完美。作为中国人,尽管我们都喜欢它,但是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尽管我们都认为它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但却说不出中国文化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说句实话,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中国印到底是不是汉字,是个什么汉字,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有人关心。作为设计者,你说它是个汉字,它就是汉字,你说它是图案,它就是图案,你说什么它就是什么,这个你说的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印即使不是汉字,它也一定来源于汉字,否则怎么能代表中国文化呢?
http://s5/bmiddle/3fdcd42ct8d781a071ab4&690
篆书
“文”、“京”
那中国印的小人究竟是来源于哪个汉字呢?究竟是舞动的文化,还是舞动的北京呢?单看这个成品,按理说,应该是个“文”字。但是文化太抽象,和北京也关系不大,不好;“京”字呢,三条腿,这个不雅观也不好诠释,不行。不过,好在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于是设计者就根据汉字的灵感设计了这个“正常”的小人,成就了这个两条腿的抽象“京”字图案,很完美。
设计者的解释很官方,也很合理,但是,马未都先生的遗憾并不多余,更应该得到支持。试想如果没有马未都先生的“马后炮”,谁又会知道北京奥运这其中的玄妙呢?在当今这个浮躁的中国社会中,中国文化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抽象的图案中,却无法在人们的心中扎根。那些标榜自己“有文化”的专家只是靠着文化来挣钱,来忽悠大众。我们这些被忽悠的大众在生活中消费所谓的“中国文化”,心中装的却是典型西方的生活。所以我说,我们要支持马未都先生这样对于中国文化“锱铢必较”的人,发扬这种对于文化“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这样中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至于马未都先生的“马后炮”,我想是可以理解的。在两年前百年圆梦的时刻,提出这种质疑恐怕只会石沉大海,弄不好还会自身难保吧(郭德纲事件阴影难消)。不管怎么样,只要是说了就不晚,给大家一个探讨真相的机会和了解文化的途径,总是好事。
今天看到马先生的博客再次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卷轴打开方式提出质疑,又让我长了见识,原来中国画轴是从右向左徐徐打开的,这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
期待接下来的三篇文章:《击缶》、《活字》、《口号》。
期待马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