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单身并非拒绝交友(图)

标签:
炊烟男女单身人际交往能力情感 |
单身与没有朋友是有区别的,与拒绝交友更加相佐。因此,单身也应该有自己的好朋友或好朋友圈。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第三次单身潮正在来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北京30—50岁的单身人数达到50万人,男女比例别是6:4。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城市女性中持有独身观念的有82%,大专以上高学历的女性中,这个比例达到了近90%。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一个人单身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不一定会造成问题,但是对于那些被动选择单身的人,他们想成家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社会不能提供,有可能会产生焦虑、担忧甚至抑郁等心理状态。总之,长期单身生活可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杨先生,34岁,博士,外企高级职员。考上博士后,他就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伴侣,但是却一直未能如愿。现在婚恋问题成为他特别大的包袱,朋友和家人对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敏感。为排解压力,杨先生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失眠,最近他还觉得自己有点脱发,工作精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专家解析:长期单身者,可能会在自我认知层面上出现不自信和否定自我的情况。有的人可能连日常的梳妆打扮都懒于进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婚恋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家庭的承受力也受到严峻的考验。
今年30岁的陶女士,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一直都没有时间谈恋爱。相过几次亲,都因为自己太忙而无疾而终。陶女士压力越来越大,造成身体方面的诸多反应,一到节假日就特别容易生病,而且不愿意与家人和朋友见面。明知道约见者是真心喜欢她,心里也有相见的冲动,可就是不肯出门,压抑自己,自己与自己较劲,十分痛苦。
专家解析:长期的单身生活,会使被动单身者因为自卑而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未曾出门就被预想的“怕这怕那”捆住手脚,一些未知的猜想,成了她不敢出门见人的羁绊,但是这样就会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找到合适的朋友和伴侣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
湘先生已经38岁了,但是自理能力很差,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照顾非常无微不至,控制得也非常多。湘先生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但自己的个性又不成熟,思想相对简单,人际交往能力差。长期单身生活,让他有一定程度的抑郁倾向,他曾找心理咨询,服用抗郁药物,当内心有压力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大声地对镜子斥责别人等。
专家解析:单身者的压力多来自外界,这些外界的压力导致他们无法真正专注自己的需要。这些压力无从排解,工作的成功,事业的成功都无法达到让父母或自己最亲近的人减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失眠、焦虑、抑郁等。
存在心理焦虑的单身者,应尽可能地让自己处在一种舒适的环境中。比如房间的布置,尽量营造柔和的感觉,这样会让人有安全感。平时多跟朋友聊聊天,注意培养交际能力。也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形象。比如去换个发型,下班回家换条线路,节假日可以与自己信赖的朋友去旅游。关键是从自己身边能做的事情做起。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单身人士,应当适度地参加一些放松活动,多参加体育活动,培养自信。对别人要求过高者,要能够接受生活和他人的缺陷,不要刻意追求完美和极致。如果遇到可信赖的朋友,就尝试着去接近,也许他就是改变你的一副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