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中岩寺
标签:
青神中岩寺苏东坡游记 |
春节回程路上,找了一个小景点,眉山市青神县的中岩寺。
对中岩寺没什么印象,因为没去过。对青神县倒是有,原因就是之前网上流传的宣传语,“苏东坡初恋的地方”。
有宣传故居故乡的,比如韶山,有宣传特产的,比如我们大涪陵的榨菜,有宣传风光特色的,比如竹海。这个宣传初恋的,确实比较另类,惹出网上笑声一片。既如此,带着好奇,那就也去看看吧,这是个什么特色的初恋。
中岩风景区位于岷江边上,始创于东晋时期,早期是佛教圣地,据说是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的道场,“岩壑胜景,不减峨山”。自唐以来,李白,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慎等名人相继在此留下足迹。而苏东坡年少时,曾在此地中岩书院求学三年,与恩师之女王弗初恋成亲,所以有了苏东坡初恋地的宣传语。


游览线路就是从岷江边的下寺出发,沿粗黑线条一路上山,翠微顶是最顶峰,海拔616米。

下寺看来也很新,烧香拜佛的地方,跳过了。
下图中右边题刻的文字,即是“中嵓”二字(嵓为岩的异体字),题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
左边的三个经幢,造于唐咸通元年(860年)。

大多风化了。

苏东坡当年在名儒王方门下求学,王方欣赏苏东坡的才学,将爱女王弗(16岁)许配给苏东坡(19岁)。传说是苏东坡与王弗不约而同地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唤鱼池”,因心有灵犀而结缘。池壁上的“唤鱼池”也传说为苏东坡所题。


王弗27岁时离世,又十年后,苏东坡梦见发妻,写下了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读了这首词,倒也是能理解为啥青神县要用苏东坡的初恋地来宣传了。

大多风化了。

苏东坡当年在名儒王方门下求学,王方欣赏苏东坡的才学,将爱女王弗(16岁)许配给苏东坡(19岁)。传说是苏东坡与王弗不约而同地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唤鱼池”,因心有灵犀而结缘。池壁上的“唤鱼池”也传说为苏东坡所题。


王弗27岁时离世,又十年后,苏东坡梦见发妻,写下了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读了这首词,倒也是能理解为啥青神县要用苏东坡的初恋地来宣传了。
看说明,才明白这上山虎和下山虎又与苏东坡有关。
刚才的牌坊,是中岩中寺、下寺的分界处,牌坊上下各有一只石虎。北宋时期,中寺、下寺僧人争执,县官判两寺不和乃因这两虎相克,令毁虎求和。于是众僧先毁了上山虎,正毁下山虎时,恰遇苏东坡路过。苏东坡力劝众僧,讲明事理,这只下山虎才大体保全。

路旁造像。

接引亭。

接引亭对面壁上,有接引佛。服装很有特色。

牛头奇洞。洞口建筑把洞子全遮了。

壁上石刻是“千岩竞秀”。
太极图造型的流杯池,是当年黄庭坚们饮酒吟诗的场地。

路旁造像。

接引亭。

接引亭对面壁上,有接引佛。服装很有特色。

牛头奇洞。洞口建筑把洞子全遮了。

壁上石刻是“千岩竞秀”。
再前面,是“千佛长廊”,又称“罗汉岩”,有非常集中的佛教造像。有三佛、二十五佛、十六罗汉、三大八十二小、七佛、大佛四菩萨、十六罗汉等窟,均为唐代作品。
这个石窟中有中岩景区唯一幸免幸存未未被毁的一龛佛像。但是周围根本没找到有路上去,如果不是路边有个指示牌,也根本不会注意到。也许就是如此,才幸免于难吧?

主路边有条支路,到“仙床凌虚”。去刷个支线任务。

好陡的路。爬得气喘嘘嘘的。

满壁佛像,据说是476尊。

西方极乐世界。

路尽头,有一平台,壁上又是佛像,据说是1200尊。注意力都在壁上佛像去了,正想着这床在那里呢,原来脚下的这约七米长四米宽的平台就是“仙床”。

爬热了,歇一歇,下山回主路。


回到主路,再往前,是玉泉岩。


牛车载佛。

曾在涪陵白鹤梁留下“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黄庭坚,也在这里留下了“玉泉”二字。

主路边有条支路,到“仙床凌虚”。去刷个支线任务。

好陡的路。爬得气喘嘘嘘的。

满壁佛像,据说是476尊。

西方极乐世界。

路尽头,有一平台,壁上又是佛像,据说是1200尊。注意力都在壁上佛像去了,正想着这床在那里呢,原来脚下的这约七米长四米宽的平台就是“仙床”。

爬热了,歇一歇,下山回主路。


回到主路,再往前,是玉泉岩。


牛车载佛。

曾在涪陵白鹤梁留下“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黄庭坚,也在这里留下了“玉泉”二字。

太极图造型的流杯池,是当年黄庭坚们饮酒吟诗的场地。
“中岩”二字,原刻于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咸丰八年(1858年)复刻。

“伏虎”与“无尽堂”。传说唐代无尽禅师见虎扑童子,弹指飞出巨石,降伏猛虎,救出童子。


体力衰退了,膝盖也有点痛起来了。

石笋峰。看这石形,对峙的这两坨大石头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一体的。

石缝两边是各种题刻。“文峰鼎峙”、“峻立云霄”。

“玉柱插汉”。

“石笋”。

石缝穿出,左转,又是石梯上行。

这里是上寺的遗址了。上寺原名“垂拱寺”,唐时所建。

“伏虎”与“无尽堂”。传说唐代无尽禅师见虎扑童子,弹指飞出巨石,降伏猛虎,救出童子。


体力衰退了,膝盖也有点痛起来了。

石笋峰。看这石形,对峙的这两坨大石头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一体的。

石缝两边是各种题刻。“文峰鼎峙”、“峻立云霄”。

“玉柱插汉”。

“石笋”。

石缝穿出,左转,又是石梯上行。

这里是上寺的遗址了。上寺原名“垂拱寺”,唐时所建。
正殿前有“讲经台”。讲经台后石壁上,刻有既要正读,又要反读的“身心了了,了了心身”。

讲经台和正殿都只剩下石头基座,地面建筑都没有了。

现存的正殿遗址,两面的巨石基座,后壁的石墙,殿中的基座都还比较完整。据说殿中原有铜佛十六尊。

往正殿左边前行,有尊者石龛,是在岩石中镂空凿成的。额上刻有“法象塔”,俗称“开山祖师墓”。里面中间是一大塔,两边各有一小塔,是某位高僧坐化之地。

再往前,是中岩书院遗址。当年苏东坡就在此求学。北宋南宋共320年,眉州(大致现在的眉山市)有生平事迹记载的进士就有886人,中岩书院是当时出进士最多的书院之一。

讲经台和正殿都只剩下石头基座,地面建筑都没有了。

现存的正殿遗址,两面的巨石基座,后壁的石墙,殿中的基座都还比较完整。据说殿中原有铜佛十六尊。

往正殿左边前行,有尊者石龛,是在岩石中镂空凿成的。额上刻有“法象塔”,俗称“开山祖师墓”。里面中间是一大塔,两边各有一小塔,是某位高僧坐化之地。

再往前,是中岩书院遗址。当年苏东坡就在此求学。北宋南宋共320年,眉州(大致现在的眉山市)有生平事迹记载的进士就有886人,中岩书院是当时出进士最多的书院之一。
现在除了一个亭子外,就是一片丛林了,外加一对在亭子中窃窃私语的小情侣。

返回,在正殿背后,还有一条陡峭山路登顶,顶峰上还有“翠微”两个大字。但爬了几十步,脚痛难忍,也不知到顶还有多久,终究还是撤退下来了。

返回,在正殿背后,还有一条陡峭山路登顶,顶峰上还有“翠微”两个大字。但爬了几十步,脚痛难忍,也不知到顶还有多久,终究还是撤退下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