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涪陵白塔(文锋塔)

(2017-05-27 20:46:43)
标签:

白塔

文锋塔

濮文升

旅游

涪陵白塔,又名文峰塔,地处涪陵城东偏北方向,长江之滨的刘家山山顶上。
白塔早在明朝时就已经修建,那时还是座木塔,毁于明末战火。《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三称为“北塔”,称“献逆毁之,同治己巳年重建”,即原木塔毁于张献忠的农民军之手,现砖石塔重建于清同治己巳年(1869年)。
 
 这么有历史的建筑,在很早以前,在很早以前还有学生“春游”这种事情的年代,一直是涪陵学生的春游目的地之一。但是遗憾,我的班级一直没组织去过。工作后这么多年,居然也从来没去过。终于在2017年4月的一个周末,看天气尚好,才有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之前因工作关系,乘车到过离白塔边不远处的文锋村村委会。所以大方向以及路线还算明白,也知道去的路坡度比较大,路也窄,弯道也大,所以就没有选择从长江边爬上白塔的公路,而是选择先走江东上两头望的公路,然后在到雨台山景区的分支公路前面几米处,拐进主干道左边另一条分支公路上,一路下坡,把车直接就停到了村委会的坝子上。在百度、高德等导航软件里,直接输入“文锋村”其实就可以了。
虽然白塔的身影就在前面,但上去的路到底怎么走却仍不清楚。问旁边的村民,村民说,可以开车到下面的“移民点”,那里有路,离塔最近。终究还是不太明白这移民点到底在那,反正要走路锻炼,也不去管移民点的事了,望着塔的方向走就是了。
方向感还是不错的。慢慢走上了正路,爬到白塔所在小山包的半山腰时,已有些微汗。
 
 
 

 
白塔越来越近了。

http://s16/mw690/001av0B9zy7baXSC74X1f&690


 

塔周围是青石围成的台基,一小块的平地。

塔前石碑显示,白塔是1984年的“涪陵市文物保护单位”。
http://s5/mw690/001av0B9zy7baXT9aW804&690



塔身覆盖了一层白色的涂层。也许这就是“白塔”名字的由来。

涂层已经残破,露出了其中的青砖。青砖中,深深地嵌入着“铁扁担”。
http://s13/mw690/001av0B9zy7baXTcXtWdc&690




塔身大门的牌匾上,曾经写着“天高日近”四个字。现在,还只剩一片白灰。放大照片看,也只能勉勉强强分辨出“天”、“近”的一点点笔划了。
http://s9/mw690/001av0B9zy7baXTh39Ce8&690

 

 

 

塔身的大门,没想到是近1.5米厚的石头砌的。石头门框上的“书法作品”。
http://s13/mw690/001av0B9zy7baXTlYCwac&690

 

 

风雨侵蚀,白塔已不年轻。枝叶繁茂在这个地方不是好事。
http://s12/mw690/001av0B9zy7baXTsCbp8b&690

 

 

 

爬山路上,还在想能不能进塔里看看。结果一到塔下,刚好就看到护塔的老人正在打扫卫生。她是附近的村民,受雇看护白塔好多年了。要进塔就得打电话找她开门。现在正好人在,少去好多麻烦。当然,守护不易,心甘情愿的给点辛苦费。
http://s16/mw690/001av0B9zy7baXTxZ4H1f&690




一进大门,就是一副楹联。顶上是“贵相腾辉”。
http://s14/mw690/001av0B9zy7baXTJhX73d&690


两边的上下联:

大雅广扶持,一柱擎天开泰运;

斯文真主宰,三台立地庆升华。

楹联为时任涪州知州濮文升所撰。

塔心佛龛里供奉的,应该都是近年的东西了。

http://s7/mw690/001av0B9zy7baXTQpDw66&690




进去一点的塔壁上,嵌有濮文升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撰的《涪邑文峰塔记》,记录了建塔的感慨。
不过碑身已经残破。碑文未尾还能认出“四川重庆府涪州知州濮文升主建并撰”,“四川重庆府涪州知州施毓龄赞建”的内容。
http://s8/mw690/001av0B9zy7baY4y68vd7&690
涪州知州濮文升是谁?
查了下《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文职》对濮文升记载的第一句就是“瑗次子”。
瑗,濮瑗又是谁?在卷九《秩官志-良吏》里找到了。濮瑗,“江苏溧水进士,咸丰三年任”,即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当过涪州的知州,“实心为政,不事粉饰,士民畏威怀德,卒于官,州人立祠祀之”。原来知州濮文升的父亲也是涪州的知州,而且看来还是个好官,能让涪陵人感其恩德,为他立祠祭祀。

对濮文升的条目继续写道:“同治十年(1871年)任初莅,涪人德其父,颇爱之”。在濮瑗任涪州知州的18年后,他的二儿子,濮文升,也到涪州任知州了。看起来,濮文升在其父亲德政的光环下,倒是顺风顺水。

但志书里笔锋一转,“文升多情任性,重世谊,凡其父之门生,不问贤否,虚心听受,往往淆曲直,于是富人投所好,重贽(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拜门下者五六人,在外为威福,始终庇之”。几句话,倒是刻画出了濮文升的性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习气比较重,拉小圈子,搞团团伙伙,自己朋友圈的人,做点欺男霸女的事,也能被州官司濮文升所庇护。看来这濮文升似乎是个昏官。

接下来,则描述了濮文升三任涪州知州的经历:“一年调任去。十二年(1873年)继施牧(施毓灵)后回任,十三年又调任去。光绪三年(1877年)冬,继吴牧(吴羹梅)后回任”。

这样看来,《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所记的白塔重建于“清同治己已年(1869年)”的说法似乎不够正确,那时濮文升还没有到任呢。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说白塔重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即濮文升初任涪州知州那一年。一年后,濮文升调离,施毓龄接任,并继续修建白塔,同治十二年(1873年),濮文升再回涪州,又从施毓龄手中接任知州,次年,1874年,白塔竣工。所以《涪邑文峰塔记》里,有两个涪州知州出现。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的笔锋再次一转,“历练既深,较平正,七年预征八年捐,轮据州人之请,稟复完粮征银旧例,剔除征钱浮价之积弊,足以晚盖,惜次年即卒于官”。水平所限,不知这断句是不是正确。但大致的意思还是能明白,即濮文升经历一定的磨练后,为涪陵人民还是做了一些好事,这些功劳,完全可以抵销以前所做的一些错事,即“足以晚盖(晚盖:以后善掩前恶)”。但“惜次年即卒于官”,两爷子都死在任上。但得到一个“惜”的评价,也是值了。


作为三任涪州的知州,濮文升也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白鹤梁上留下了一幅现称为《濮文升题记》的题刻作品,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蔺市的龙门桥东,也曾立有濮文升的德政坊,可惜于1961年冬被拆除。

 
 
上楼。塔的外围是石制楼梯。
 
 
 
每层楼都有个落地窗口采光。
http://s9/mw690/001av0B9zy7baY4NlhKd8&690
 
 
 
窗口对着的,就是塔心佛龛。
http://s4/mw690/001av0B9zy7baY4XjTd93&690
 
 
 
 
老人跟着到了二楼。
http://s1/mw690/001av0B9zy7baY559oQd0&690
 
 
 
 
再上楼。中间的通风小窗口。
http://s10/mw690/001av0B9zy7baY5d61He9&690
 
 
 
回头看楼梯。顶上是层层升高的尖顶结构,承受顶上的压力。
 
 
塔身内部的“铁扁担”,跟塔外的铁扁担是一对。这是用来加固塔身强度的。历经百多年不倒,这铁扁担应该是起了作用的。
http://s11/mw690/001av0B9zy7baY5BED0ba&690

 
 
涂鸦作品。
 
 
 
 
如果不是乱写的话,这6个人,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来过。
http://s15/mw690/001av0B9zy7baY8krNAce&690
 
 
 
层层叠叠的涂鸦作品。
http://s15/mw690/001av0B9zy7baY8q4iOce&690
 
 
 
 
第三层的佛龛。个人觉得,这是塔里艺术水平最高(虽然也不是很高)的一个塑像。
http://s9/mw690/001av0B9zy7baY8AlYsd8&690
 
 
 
 
 
塔外,长江的上游方向,远处就是涪陵城。
http://s13/mw690/001av0B9zy7baY8Fhak7c&690
 
 
长江下游方向,渝利铁路大桥。
http://s16/mw690/001av0B9zy7baY8KBNd0f&690
 
 
 
 
 
继续往上。塔上的铁扁担随处可见。
http://s10/mw690/001av0B9zy7baY8PLlv59&690
 
 
 
 
为什么露这么多的铁扁担出来?分析残破的原因,似乎是人为挖出来的。难道是想偷铁卖?
http://s8/mw690/001av0B9zy7baY8XZ6797&690
 
 


登高望远。山下是沪渝南线高速,G50S,沿江高速的涪(陵)丰(都)石(柱)高速段。
http://s6/mw690/001av0B9zy7baY994tnf5&690

 
 
墙上的一首励志诗:
长江浪涛涛,
文峰耸云宵(霄)。
三圣游于此,
塔中酒来饮。
丰食酒无味,
少个终身侣。
他是若得志,
西施倍(陪)伴饮。
 
不知此子现在是否得偿所愿?
 
 
 
 
来时并没有经过下面这些房子,但想来,这就是村民所称的“移民点”了。
http://s8/mw690/001av0B9zy7baYaSU7R37&690
 
 
 
 
移民点顺公路往上近一公里左右,就是村委会办公室了。
http://s2/mw690/001av0B9zy7baYaXV2Fd1&690



渝利铁路桥。
http://s13/mw690/001av0B9zy7baYb4Jek3c&690
 
 
 
 
1986年3月15日,涪陵师专况某所留短诗一首:
白塔雄,白塔壮,四方观白塔,白塔耀四方。
http://s15/mw690/001av0B9zy7baYb9YDk5e&690
 
 
 
 
 
 
 
 
 
越往上,楼梯越窄。背着摄影背包,转个身都有点困难了。
http://s7/mw690/001av0B9zy7baYbw6jQ16&690
 
 
 
回到家清理照片时才觉得有点不对,明明是九层楼的白塔,走过的楼层每层塔心都有个塑像,但塑像的照片为啥找来找去只有7张呢???还有两层的呢???是拍漏了,还是只能登上七层楼?奇了怪哉,迷糊了。也许还得下次再去求证?
http://s11/mw690/001av0B9zy7baYbGcoW1a&690
 
 
 
上到底了。
http://s15/mw690/001av0B9zy7baYbB8Rg0e&690



在白塔最高处往下俯看,研究一下最佳的道路。那个村民确实没说错,从移民点(白色楼房)下方那个水塘旁,明显有一条比较宽的人行路,通到山腰处泥巴公路上。顺泥巴公路从山凹转到图上右边山脊处,又有一条上塔的小泥路。即本文第2张照片。回去就走这条线路。
 
 
 
 
下塔,又来到了塔外。
 
 
 
绕塔转一了圈。
http://s1/mw690/001av0B9zy7baYeSx4k40&690



白塔立于四重青石构成的台基上,正八棱形的外观,总高40米。
http://s11/mw690/001av0B9zy7baYeXxEuda&690

http://s1/mw690/001av0B9zy7baYf5IhW50&690
 
 
 
白塔有些破败了。
 
 
 
塔身9层,每层的层高、直径逐渐缩减。
http://s14/mw690/001av0B9zy7baYfhLT7fd&690

 
 
 

问了我不再进塔后,看塔老人锁好塔门,收拾好东西,背起背篼下山了。
 
 
 
 
 
想把夕阳与白塔照在一起。但这个山顶上没找到合适的位置。作罢。下山。
http://s10/mw690/001av0B9zy7baYfSlFD29&690
 
 
下山途中,用长焦拍下了塔顶。似乎是金属结构的三个圆球状。
http://s9/mw690/001av0B9zy7baYfX8rS78&690
 
 
沿着在塔顶上侦察的路回程,顺利地走到了移民点。
http://s12/mw690/001av0B9zy7baYg2WT1a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