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恋爱课能否解决“爱无能”

(2011-05-23 22:42:41)
标签:

杜胜祥

中国

恋爱课

北京科技报

爱无能

情感

分类: 媒体报道

恋爱课能否解决“爱无能”

2011/04/25 23:5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科技报    蔡虹

  “当人们处于恋爱状态时,激素水平也会上升,人们卸下了形单影只的孤独感,进入到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使人看待周围事物的视角都会积极起来。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刺激人们的行为积极性。”

  绝大多数人认为,爱情是不可研究的。当爱情卸下“上古遗风”的神圣感和约束感,现代人在恋爱面前,却变得越来越不会“爱”了。于是,在中国,爱情渐渐变成了一门心理科学研究,甚至要进入中国的大学讲堂。近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要求北京市高校在心理课上教授学生们怎么谈恋爱。

  

  恋爱课突出人性需求

  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一讲被修订为“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主要从大学生们经常遇到的感情问题出发,涉及爱情三角形等相关理论,旨在教会大学生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和放手爱。

  “在著名的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中,爱和尊重处在人的第四种需求。恋爱作为爱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情感的高级表达方式。”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杜胜祥告诉《北京科技报》,根据心理学研究,恋人的心理距离往往跟家人的心理距离一致。

  恋爱也对生理具有积极的影响。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告诉《北京科技报》,有调查显示,有伴侣关系的人比单身的人更加长寿。当人们处于恋爱状态时,激素水平也会上升,人们卸下了形单影只的孤独感,进入到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使人看待周围事物的视角都会积极起来。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刺激人们的行为积极性。

  尹文刚认为,恋爱课的开设,是向人性需求靠拢的一次进步。当它作为课程进入学堂,能给两性提供一个获得认知和共鸣的情感平台,帮助男性和女性去解读对方的特点。比如,很多男性在恋爱行为上不够浪漫,其原因就是男性体内缺少一种“催乳素”,导致男性在情感维护上更加平淡。

  

  传统“礼”数让人不敢爱、不会爱

  “中国人自以为对亲密关系很精通,但其实对亲密关系的研究知之甚少。”杜胜祥说,春秋战国以后,媒约婚姻正式确立。《诗经·齐风》中的“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等封建禁忌开始捆绑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眼里的爱情常常携带着悲伤和惆怅,这导致中国女性承受着长期的爱情禁闭,甚至心生哀怨。比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试图道出内心的孤独。杜胜祥解释说,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上,很多中国人仍处在“爱无能”的状态。这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礼”数,比如儒家文化中“男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其落脚点在于“平天下”,而在亲密关系的研究上相对较少,这导致人们在爱的维护上存有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化,今天的人们迎来了从物质到精神转化的需求。我们却发现很多人在传统文化的禁锢中还没来得及抽身,又在现代家庭关系中丧失了爱他人的能力。

  “在现代家庭中,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宠爱、甚至溺爱的包围中成长。这些爱让他们将注意力更倾向于自我本身,逐渐失去了与社会他人维系关系的本领。”杜胜祥告诉记者,而“爱无能”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大量的剩男剩女,使婚恋问题提升为社会问题。“恋爱课”走进教学的阵营,实则是人们在解决需求的实质体现。

  

  恋爱教育是双人舞

  当“恋爱课”要进入大学校园的课程名单时,大学生们也产生了各种疑问。这种课程的考试标准是什么?学分该怎么修呢?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学生武林说:“每个人的恋爱情况都是不同的,也不是定式的。那教学内容要讲些什么?”

  “大学生似乎仍然在用应试教育的口吻去解读教学大纲中提及的‘恋爱课’问题。”杜胜祥解释说,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中,情感教育仍然只是一片荒地。恋爱教育是双人舞,而应试教育却是单人舞。在单人舞的表演中,年轻的一代人总是扮演着孤独的舞者,他们没有学会分享和理解,在爱所需要的条件中,他们丧失了“同理心”,也就是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自发的。“我看过一个心理调查,70%的男生在宿舍的卧谈会上都会将女生作为主要话题,也有50%的女生在卧谈会上会谈论到男生。这种本质的需求是被忽略的。”

  “因此,恋爱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爱的能力。”杜胜祥告诉记者,比如,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在爱情三角形理论中,学生们首先会知道构成爱的三种要素:亲密、激情和责任。亲密是给予心理层面的感受,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结合,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激情或可称为“情欲成分”,是给予身体的生理感受,它象征着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他有关现象;而责任是给予社会层面的决定,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因此,完美的爱情往往是三者的平衡结合。

  在杜胜祥看来,教员在爱情理论的传播中显得尤为重要。“爱”被教学时,只是“教”和“学”两者相辅相成的探讨,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认为教员们可以引进大量案例,试着利用它自身的通俗性去替代爱情的哲理性,用更贴切生活的真实事件去引导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杜胜祥告诉记者,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比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做个人成长训练。男生和女生双方在课堂上通过感受对方来建立情感交流,寻找被理解的共鸣。

  “谈到‘爱’这个字,它并不是教出来的,更不能被模式化。”尹文刚解释说,恋爱课的开设是件好事。只是它的教学方向应倾向于“纠偏”。“比如,当人遭遇失恋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情感替代’的手法去慰藉挫败感,来建立更科学和合理的心理疏导。”

  

  爱情是科学,不是豺狼虎豹

  在西方国家,爱情心理学被看做是一门科学,甚至是一门艺术。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热门的选修课就是心理学。在西方人看来,人格健康和幸福感是社会生存的健康指标。而爱情心理学也被视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成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方向标。杜胜祥说:“我想这也是中国社会和心理学界急需攻克的问题。”

  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看来,爱的学习不仅仅是该课程讲师的教育责任,它应该得到所有教育者的共鸣,将其推行成一个系统。“一名老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领域能力,更要储备宽泛的知识,去了解这一代人的感受。一门课程或许可以传递恋爱的技巧,但它毕竟不是灵丹妙药。恋爱课是每位教育者需要向学生输出的道德信息。只有这种机制成立了,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恋爱和学习,甚至恋爱和工作中去接受挑战,成为实至名归的双赢者。”

  范先佐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上大学时,谈恋爱是被禁止的。今天,他作为一名老师,有很多学生会来和他谈自己的恋爱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的责任不是培养高分人才,而是培养高能人才。高能就是进入社会生存的优良表现能力。这当然也包括情感教育的培养。北京教委试图要推行的恋爱课,将综合素质的培养变得更加具体化,值得鼓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