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用人取向对教育的启示

(2005-12-10 11:52:14)
分类: 职业规划咨询
企业用人取向对教育的启示
企业用人取向对教育的启示

作者:杜胜祥 北京巨人心灵沟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首席咨询师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24    更新时间:2005-11-9  

  企业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用人越来越务实。一些应试能力强的“好学生”却在企业的面试考核中频频败北,这说明了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让他们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孩子无论获得什么层次的高学历,绝大部分人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么从企业的用人制度和需求方面来探讨素质教育,很有意义。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根本动力是创造最大的财富,虽然从理论上说,学历越高,越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但是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因而企业更看重人才的现实可能性。   一些公司在面试的过程中,只把学历作为一个起码的基础,比如有些职位必须是大专学历以上,但是学历高,不一定更容易应聘成功。一些外企的人力资源总监说,除非岗位确实需要,他们宁愿用本科生也不愿意用研究生。为什么?因为本科生更具有可塑性,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用硕士生和博士生,企业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成本。   企业最看重人才的什么素质?一般从重到轻的次序是:能力、经验、技能、学历。学历在一个人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过程中只是一个次要因素。而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招聘录用时,学历相对而言作用更大。   既然企业不是真心看重学历,那么如何解释“人才高消费”现象?北京某重点中学招聘教师,结果很多博士都来应聘。中国的中学教育到了必须博士来教的“高级阶段”了吗?这些人懂得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吗?他们热爱他们的学生吗?   对于人才高消费现象,应该客观分析。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增加,高学历毕业生供给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涨船高”。大部分企业实际上是被动地处于“高学历消费”环境中。作为企业招聘人员,总不能从低学历开始面试吧?   人才高消费,对人才和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对于高学历者而言,花那么多时间攻读一个高学历却没什么作用,他们不愿呆在那些只需要低学历的岗位上;对企业来说,他们总希望找到最合适、能给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人才,而不是招一帮硕士博士来撑门面,况且这些人频繁跳槽给企业带来很多困扰。这样就造成供需双方的“错位”。   扭转“人才高消费”现象,关键是要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和评价选拔办法、标准。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态度越来越务实,程序越来越科学。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更不等于高能力。现代企业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学习的能力。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每个员工都要有一种再学习和接受培训的能力,随企业一起发展进步。   某名牌大学的经济博士生找不到工作,经过交谈才知道,他的应试能力特强,看书过目不忘,考前全部记得,考后全部忘记,结果他去一家著名投资银行面试,考官给他一堆数据,让他做个经济模型,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事情,结果他做不出来,因为那道题他以前没考过。这样的人谁敢用?企业每天都要碰到数不胜数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思考方法,不能活学活用,怎么去面对挑战?   很多找本人咨询的学生,他们从小到大考试成绩都很好,但这种应试能力在就业中不太灵了,一些企业的面试题目,让这些好学生大跌眼镜,还抱怨人家题目出得怪异。为什么一些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到了面试官那里反过来成了“差生”?是谁的评价出了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已到了穷途末路。我们在“应试教育”的路上走得越远,人才结构就会越不合理,用人机制和评价标准不变,高学历消费现象只会越来越厉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