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曹操最不敢碰的美女?

(2013-04-28 08:11:25)
标签:

曹操

蔡文姬

蔡邕

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

分类: 中外文艺史话

谁是曹操最不敢碰的美女?谁是曹操最不敢碰的美女?

   在曹操的一生中,除了玩政治之外,玩弄女人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曹操有多少女人,史学家已经无法做出全面的统计。从《三国志·后妃传》的记载中,我们知道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后来拜为王后)。另从《武文世王公传》中,知道还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这些人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一共给曹操生了25个儿子。没生儿子的女人,当然还有。他令工匠建造豪华的铜雀台,专为与美女淫乐之用。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暗讽的曹操在铜雀台上广纳美女之事。如果不是周瑜借来东风,那么东吴的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早就被曹操掳到铜雀台上淫乐了。

 

    尽管曹操淫色无度,有一个美女他却不敢染指,那就是蔡文姬。蔡文姬是东汉大学问家蔡邕的女儿,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聪慧过人。作为汉晋时期的第一才女、中国历史上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不仅文学才华光耀一方,书法音乐也无不通晓。那时,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虽然现在蔡文姬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仅从《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这两首诗,我们还是依稀能领略到这位旷世奇女的才华。请看《胡笳十八拍》的首段,写得凄惨而美丽:“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这样一位才高八斗的美女,无论对于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曹操,还是作为帝王和淫魔的曹操,都是不可多得的一位。然而,曹操竟没有利用自己的大权去染指蔡文姬。

虽然蔡文姬有幸没有沦为曹操手中的一个玩偶,却在东汉战乱年代经历了与其他红颜共同的悲惨命运。十六岁的时候,妙龄少女蔡文姬嫁给当时赫赫有名的青年文学家卫仲道。两人以诗抒爱,相敬如宾,生活甚是浪漫美满。可惜好景不长,卫仲道得了肺病,英年早逝,婆家以蔡文姬是扫帚星和克夫为由,对蔡文姬百般虐待。沦为寡妇的蔡文姬一气之下,回到自己的父亲那里,孤独地咀嚼丧夫的伤痛。东汉末年,战乱蜂起。父亲蔡邕死于董卓之变,才20出头的蔡文姬被迫流离失所。结果,在南匈奴入侵的时候,蔡文姬被掳到匈奴,被迫嫁给匈奴的左贤王为妻,在大漠无垠的匈奴生活了12年,为匈奴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可以想象,一个天生丽质、才高八斗的绝世佳人与一个茹毛饮血、大字不识的匈奴王在一起生活,该是怎样的感受。

 

     东汉建安13年,亦即公元208年,已经成为丞相的曹操得知才女蔡文姬在匈奴的悲惨遭遇,于是随派大将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前去匈奴把把她赎了回来。虽然早在蔡文姬十几岁的时候,曹操就对她垂涎三尺,但他从不敢对她报有非分之想,因为当时的曹操还是蔡文姬父亲蔡邕的学生。作为蔡邕的学生,曹操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识,按照辈份跟年龄算,蔡文姬无疑是曹操的学妹。常常出入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与蔡文姬见面的机会。少年时代的蔡文姬便熟读史书,精通音律,声名远扬。曹操自然对学妹十分敬重,更不用说具有少年青涩的爱慕之情。

 

  如今,身居显赫官位的曹操得知学妹的悲惨遭遇以后,便有了以重金赎回她的举动。尽管曹操淫色无度,对于自己老师的女儿,他还是保持了起码的克制。他不仅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势占有师妹,反而还自己牵线搭桥,给蔡文姬介绍了第三任老公,此人就是陈留名士董祀。曹操之所以将漂亮、知书达礼又精通文学音律的蔡琰嫁给他,自有他的道理。第一,为了报答老师蔡邕的培养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文姬来笼络当时的一位文坛名仕董祀。作为淫魔,曹操淫色无度;但作为诗人,曹操还是对文化人非常敬重的。这大概就是人的二重性吧。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这使曹操非常感动。曹操用重金把把蔡文姬从匈奴赎回来,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而他将蔡文姬赎回的事迹,也成了郭沫若历史剧《文姬归汉》的主要内容,成就了一段历史的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