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的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我有幸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学院的冯光武教授结识并合租房子。冯教授外表看起来丝毫不象国内的教授大腕,如果脱下博士袍,他俨然象一介草民。但是,冯教授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了解他的人都不叫他教授,而叫他老顽童。他很幽默健谈,与他谈话使一向忧郁的我开朗不少;他有一手炒四川菜的手艺,跟他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不但大饱口福,而且也了解了四川菜系的特征;他还是一个摄影家,拍摄出的照片几乎可以与专业的摄影师媲美。他用自己的相机,几乎记录了我在美国的行踪。
尽管外表上不显山露水,冯教授绝对是中国语言学界的大腕。他在世界名校利兹大学获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硕士学位,在世界名校雷丁大学获语言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语用学、语言哲学、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他的博士论文A
Theory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nd Pragmatic Markers in Chinese
以优等的成绩一次性通过论文答辩,并在世界知名的出版社Emerald
Group Publishing与其他语言学大家的专著一同出版。除了专著以外,冯教授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国内的语言学类的CSSCI
刊物上,有3篇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Pragmatics 、Language Science 等国外的语言哲学方面的SSCI
刊物上。当冯教授到耶鲁大学听课的时候,他的合作导师、国际语用学界的大师Larry
先生就对上课的耶鲁副教授们介绍说,冯教授是在国外知名出版社出过书、在世界知名语用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人。Larry
先生的话使得耶鲁大学语言学系的教师们对冯教授刮目相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冯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语用学和语言哲学,所以他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些方面。他读威特根斯坦,读弗雷格。尽管他的研究被某些急功近利的学者视为老土,而且也从不为教育部社科项目和国家社科项目所垂青,但冯教授仍然象咬定青山的雪松,坚守自己的科研兴趣。这样的学者,在当下的中国已经很少见了。但担负起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对话重任的,恐怕也只有象冯教授这样的人了。作为对他坚守自己学术兴趣的承认的表征,在耶鲁大学的各个图书馆,你看不到国内用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堆砌起来的书籍和文章,但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冯教授的专著和文章。那“字字句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加载中,请稍候......